在陜西省宜君縣哭泉鎮淌泥河村,這里種植的玉米先后兩次刷新了陜西省旱地玉米單產記錄,*畝產突破1000公斤,種糧大戶宋福生還因此受到了陜西省農業廳表彰。10月10日,記者走進位于淌泥河村的陜西楊凌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宜君縣淌泥河地膜玉米示范基地,站在淚珠廣場極目遠眺,山梁溝峁間層層疊疊的地膜玉米梯田,如一圈圈泛起的金色波浪,如一曲曲曼妙婀娜的五線譜,勾勒出大地的豐腴和壯闊。
楊凌科技讓旱塬地膜玉米增產
據了解,該基地核心面積2000畝,充分發揮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科技示范引領作用,創建了“科研院校+農技部門+農戶+合作社”的運作模式,創新農業集成技術,培養了一批實用新型鄉土人才,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
基地負責人賀亞慶介紹,在基地建設中,他們堅持引進優質耐密抗旱抗倒伏品種,開展玉米品種試驗、生物降解地膜試驗、技術模式攻關,讓鄉土技術人才參與試驗示范過程,親身感受到新品種、新技術的增產效果?;嘏c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聯合,推廣七項集成技術,創新了“關鍵技術集成化、農用物資統供化、配方施肥套餐化、農機農藝一體化、農耕環境生態化”的五化推廣模式,示范基地平均畝產856.6kg,畝均增產98kg,畝均增收137.2元,示范效果顯著。“由于種植地膜玉米效益好,現在農民對旱塬地膜玉米情有獨鐘。就連不少外出打工的農民,也紛紛返鄉依靠種植地膜玉米致富。”宜君縣農業科技推廣中心*農藝師楊邦民說。
三產融合帶動經濟發展
作為陜西省地膜玉米種植*大縣,宜君縣一半以上農民依靠種植玉米增收。經過多年發展,地膜玉米已達30多萬畝,僅僅依靠擴大生產規模實現增收的空間受到限制。如何走出單一的一產發展模式吃?
“基地目前建成了集地膜玉米、農耕文明、產品展示為一體的‘宜君梯田’農事景觀,開始尋求地膜玉米種植的‘一產’與生態旅游的‘三產’對接。”楊邦民介紹,宜君旱作梯田除了創造糧食單產紀錄以外,還以它承載的文化價值和創作的田園景觀,推動糧食生產、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深度結合,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產業。
同時,基地還以*脫貧為抓手,積極推行網格化管理,形成了以“梯田旅游、休閑度假、民俗體驗”為特色的三產融合發展格局,走出了一條以生態促旅游、以旅游促惠民的新路子。如今,宜君隨處可見的地膜玉米已經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它以其糧食生產、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深度結合的多功能性,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產業。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