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新鮮的白菜寂寞久了開始變蔫變爛,被運到垃圾資源利用站經歷了一番粉身碎骨后化身成肥,“反哺”土壤栽培出更多的果蔬作物。浙江省慈溪市坎墩街道試點廚余垃圾成肥項目,通過垃圾資源化利用站每天將1噸多的廚余垃圾制作成適合農作物生長的綠色有機肥,真正實現變廢為寶。
1噸垃圾產出300千克有機肥
菜葉子、土豆皮、毛豆殼……在坎墩街道垃圾資源化利用站,一桶桶廚余垃圾排著隊等待機器的改造。戴著口罩的龔師傅穿著工作服、長筒靴在機器旁操作。他是利用站的一名員工,每天把這些垃圾桶擱到機器的升降架上,等到機器把桶里的廚余垃圾傾倒到挑揀區,再用火鉗夾走塑料袋、泡沫盒等摻雜物,剩下的廚余垃圾則進入投料口,制造出合格的有機肥產品。
這座投資100多萬元建設的垃圾資源化利用站,占地600多平方米,核心加工區擺放著一臺不銹鋼身板的機器,大概六七米長,一人多高。機器一頭是接料區,“吞吃”廢棄的廚余垃圾。另一頭是出肥口,制作后的有機肥被直接裝入編織袋。機器旁已經有10多袋有機肥,每袋大約三四十斤重,撮起一點肥料細看,發現有些蓬松。據了解,綠色的可腐爛垃圾要加工成有機肥需要經過人工二次分揀,再機器粉碎、脫水、滅菌、分離發酵、油水分離、污水處理、氣體處理等環節。從一片還算水嫩的綠菜葉到干燥蓬松的棕色有機肥,需要約7天的發酵期。
“每天約有10多桶廚余垃圾被運到這里處理,1噸多的垃圾約能產出300多千克的肥料。”坎墩街道環衛站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機器產出肥料比例為28%-30%。“這個機器日加工能力達2噸,由于老百姓前端分類還不是很徹底,目前只占到了40%,還能處理更多的垃圾。”自坎墩街道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以來,四塘南村和五塘新村的廚余垃圾就被分離出來全部送到利用站加工成有機肥。這個月,街道又把附近農貿市場、超市丟棄的剩菜爛葉接收過來制肥。
施了肥的植株長得快
添尚錦花卉農場門口,一株三角梅長得郁郁蔥蔥,肆意伸展的枝條攀到了高高的木架上,周邊的藤蔓植物也可著勁地長,爬滿了木架又四處蔓延開來。這些生命力旺盛的植株都施用了廚余垃圾加工成的綠色有機肥。
農場主房素文告訴記者,用了有機肥的植株明顯要長得快。“我們陸續從利用站運來了50多袋有機肥,用于植物栽培上,已經試驗了2個多月,效果很明顯。”房素文說,這種有機肥料綠色安全,施肥后植物長勢很好。她說,施肥有好幾種方式,可以直接用在植株的根部,也可以鋪灑在土層表面,農場門口的這些植物都是鋪灑式施肥。“據說根部施肥的效果還要好,我們也打算嘗試。”
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廚余垃圾搖身一變成了肥料。房素文說,種植作物、栽培花草都需要肥料,相比化肥、復合肥等,這種有機肥綠色安全,而且因為變廢為寶,具有積極的社會效益,值得推廣。聽說房素文用的有機肥成效不錯,附近的種植戶也想試試。有一個種植戶剛運走了10多袋的有機肥,打算用作基肥。
垃圾資源化利用站除了加工區,還有配套的展示區以及幾塊試驗田。利用站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利用站里的幾塊試驗田種了花生、莧菜等常見農作物,施用的就是這種有機肥,成效很明顯。不過想要推廣使用還有待于對肥效的進一步鑒定,目前有機肥料除大部分供應給添尚錦農場外,還小袋包裝后分給村民用于庭院綠化中的植株施肥。
季節不同肥料肥效也有差異
利用站的龔師傅和他的同事侍弄著試驗田里的作物。“這里的作物用了這種肥料長勢很好,都不需要費心打理。”龔師傅說,他們剛剛吃過這里的花生,果實顆粒飽滿,口味也不錯。
不過,這種肥料也有不足。房素文說,可能不大適合賞花型作物,她說,同樣是三角梅,別的都盛開著一簇簇的花,而施了有機肥的三角梅盡管枝繁葉茂,但就是不見開花,不知道不開了還是要遲些開。她正琢磨,有機肥的氮磷鉀等元素在配比上是不是需要改良,或者說這種有機肥只適合蔬菜栽培。
垃圾資源化利用站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種有機肥可作為花草、蔬菜、水果及其他農作物的基肥和前期追肥使用。但是,不同季節有不同的果蔬,這種有機肥的原料不同也可能產生不同的肥效。他們也從農戶處了解到這個情況,打算再做進一步的試驗,看看是否還存在其他的缺陷,必要時會對有機肥作成分檢測,這樣就能夠“好鋼用在刀刃上”,達到想要的效果,也有利于有機肥的推廣應用。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