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家都在提“鄉愁”,城市人想要找回自我定義中的“鄉村田園”,但事實上一些村落并沒有想象中的美好,也難以承受這份滿載期待的“鄉愁”。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三農”短板日益凸顯,一些地方就出現了產業“空心化”、農戶“空巢化”、人口“老齡化”等問題。時代把做好鄉村振興這道考題,鄭重地擺在了我們面前。
有這樣一組數據:長江黃河流域的902個鄉鎮,6年間減少了近4000個村落,平均每天消亡1.6個。在這些消失了的和即將消失的村落中,有些是具有歷史風貌的傳統村落。如江浙傳統村落花橋村,明清建筑連片成群,然而古宅卻沒人居住,蜘蛛網遍布。
鄉村缺少人氣,自然難以振興。“人”是一個村落賴以存在的基礎和靈魂,而能留住這個“靈魂”的無疑是產業。黨的十九大提出“產業興旺”,要拓寬增收渠道,這意味著傳統的鄉村產業并不是鄉村產業發展的*出路,深度挖掘村落獨有的價值,發展多種產業,這樣才能有足夠的“實力”留住年輕人,振興鄉村。而其關鍵還是要立足形成自身的特色產業,避免村落同質化。
有些村落的產業是依托原有傳統農業基礎之上的,但它們的不同在于“互聯網+一村一品”。比如安徽休寧的嶺腳村和石屋坑村,它們打出了“高山冷水魚”的牌子,將明清時就有的老產業連接了互聯網、品牌觀念,實現了線上線下的銷售。安徽歙縣賣花漁村則通過定期舉行賞花節,讓“中國徽派盆景*村”的頭銜實至名歸,很多年輕人也回村利用網絡進行盆景銷售,年銷量達30余萬元。
同樣,鄉村產業發展也可以發展與眾不同的鄉村旅游業。安徽績溪家朋鄉下轄村落旅游主打“油菜花梯田”“攝影小鎮”和“祠堂牌坊文化”,至少對于皖南周邊的省份來說,這一景觀值得人們去看看。
此外,較為新鮮的一種鄉村產業便是文化研學,這個文化點可以是村落自身就有的,亦可以是“移花接木”而來的。比如,江西景德鎮進坑村就是通過陶瓷大學的老師黃薇帶動了鄉村發展,她租村民房子建立了“東郊學堂”,以村落遺存的古窯遺址價值挖掘開始,恢復了傳統水碓、運瓷石道、尋找酒文化和陶瓷文化的融合點,形成了村落陶瓷的旅行線路,帶動了村民的增收和致富。
村落產業興旺,沒有始終如一的模板,而應該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寬容,避免東施效顰,關鍵在于形成專屬于村落自己的特色產業,重要的是能結合自身歷史文化形成“賣點”,但這所有的起點和終點必然是“原生態的村落”和“村落中的人”。也許彼時,鄉村人氣才能聚起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