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時節,一望無際的棉田里,一輛大型采棉機在忙碌作業。“這是我們剛購進的進口打包式采棉機,*能采棉500畝。”在新疆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老龍河示范區,新疆恒豐現代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華興農場)總經理胡慶文告訴記者。
恒豐公司在昌吉市、阜康市流轉了10萬畝土地,主要種植棉花。“以1萬畝棉田為例,需要600人連續干50天才能摘完。用2臺這樣的采棉機,10天就能摘完。”胡慶文指著采棉機告訴記者,機械采摘的費用為人工的四分之一,大大降低了種植成本。
隨著土地流轉政策持續實施,棉花種植得以規模化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土地流轉后的農民干什么?“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農民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胡慶文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特色農業和鄉村休閑旅游的興起,公司相繼拓展了養殖業、鄉村休閑觀光和葡萄酒加工生產等新業態,以“生態+科技+觀光”的復合發展模式,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我們打造的休閑觀光區,日接待量*近千人,用工人數高峰時接近百人。”胡慶文說。
家住昌吉市廟爾溝鄉和諧二村的努爾道列提·沙爾散別克夫妻倆就是這種產業融合模式的受益者。兩年前,恒豐公司對和諧二村的1.2萬畝土地進行流轉后,努爾道列提夫妻倆來到該公司,負責農場休閑觀光區“迷你動物園”的動物養殖。“家里27畝土地流轉1年收入1萬多元,我倆在這兒上班,一個月收入加起來5500元,日子越來越好了。”努爾道列提高興地說。
恒豐公司的發展是昌吉回族自治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昌吉州農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強華介紹,目前,昌吉州近一半的耕地實現了流轉。像努爾道列提夫妻倆一樣,流轉后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村民基本上都實現了轉移就業。“其中70%的村民以就地就近就業為主,有的經過技能培訓成為產業工人,有的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實現就業。”李強華說。
近年來,昌吉州著力提升產業融合發展能力,推進“農業+旅游”,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培育打造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為一體的鄉村綜合發展新模式,全州休閑觀光農業經營組織已達570余家,國家、自治區、自治州休閑觀光農業示范點分別有4個、39個、38個。截至今年9月,全州休閑觀光農業實現營業收入8億元,從業人員達1.15萬人,帶動農牧民3.5萬人實現就業增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