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貴州黎平縣九潮鎮大榕村里彌漫著過節的氣氛,當地瑤族每年農歷九月二十七日要過“鄧家節”,家家戶戶都有上山尋蜂巢、吃蜂蛹的習俗。
但是今年的“鄧家節”有些不同,村民不用再翻山越嶺花一兩個月的時間尋找蜂蛹,村里發展的養蜂基地,不僅自己吃不愁,還帶來了不低于900萬元的年產值。
“掛在樹上的棕色小房子,就是蜂巢。”沿著蜿蜒的山路來到大榕村井信山山頂,大榕村“蜂王”鄧昌權指著林間懸掛著的一個個蜂窩說。霧氣中,隱約可見蜂窩口有蜂飛舞,進進出出。
這位“蜂王”年紀不大,今年28歲,是土生土長的大榕村瑤族青年。大專學歷的他外出打過工,辦過駕校,開過裝修公司,直到2015年,鄧昌權的父親,當時的大榕村支書鄧世先勸說兒子,“你回來吧,帶著鄉親做點啥產業。”
“從大榕村每年吃蜂蛹的習俗里,我看到了蜂產業發展的機會。”一番考察之后,鄧昌權決定發展養蜂。但村里原本并沒有規模養殖土蜂的傳統,回家的頭一年,鄧昌權用“土辦法”試圖將野蜂馴化繁殖,然而因為缺乏經驗,蜂群根本無法過冬。鄧昌權沒想到,養蜂這么難,還沒起步就跌了跟頭。
帶著“90后”的倔勁兒,克服周圍懷疑的目光,鄧昌權把開裝修公司賺的錢全部投入到養蜂場里,自費到廣西、云南等地學習土蜂和胡蜂養殖技術。“在山林里,孤獨又辛苦,還要不怕被蜇。”創業艱難,鄧昌權咬牙堅持,整天在山里觀察土蜂的習性,風吹雨淋太陽毒,原本帥氣的小伙子曬成黑炭。至今,鄧昌權的臉上、手臂上還留著被土蜂蟄出的瘢痕。
“現在,不用我去找蜂子,蜂子自己就會來找我。”潛心學習和不斷摸索之下,鄧昌權摸透了土蜂、胡蜂的習性,攻克了土蜂、胡蜂過冬催眠、交配繁殖、分層筑巢和野外放養等多項技術,使養殖土蜂和胡蜂、繁殖蜂蛹不再受季節限制,成為名副其實的“蜂王”。
2017年5月,鄧昌權正式創建養蜂基地,并成立養蜂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方式,帶領17戶村民養殖土蜂和胡蜂種蜂700窩,賣出400窩,當年產值達90余萬元。
年輕創業,能找市場能帶動,鄧昌權的努力鄉親們看在眼里。2018年5月,鄧昌權被村里選為大榕村黨支部書記。返鄉創業青年立下志,這次要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蜂王”,為大榕村“孵化”出一條特色養殖增收致富新路。
如今,鄧昌權的養蜂合作社通過入股分紅帶動了52戶,其中48戶貧困戶。7位貧困戶在養蜂場務工,不僅每月有2400元工資,年底也能參加分紅。此外,通過服務指導,合作社還輻射帶動了周邊120戶530人。
“養蜂周期短,見效快,效益高,今年我們將以市場為導向,打造大榕養蜂千萬元產業園,使養蜂這一小產業實現大作為,成為我鎮貧困群眾脫貧的孵化器。”九潮鎮黨委書記楊再勇說。
“目前,合作社培育的土蜂和胡蜂達10000窩,按照每窩蜂產蜂蛹10斤,每斤120元保守計算,年產值預計*不低于900萬元。”鄧昌權信心滿滿地說,大榕村目標依托特色蜂產業,結合瑤族文化、瀑布資源,發展“蜂農旅一體化”,讓美麗鄉村帶來美好生活。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