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發達國家和發展我國家都面臨著氣候變化不確定性、國際貿易沖突、營養過剩和營養不良、糧食不安全和減貧等多方面的問題,因此國際合作、特別是農業國際合作,在科研、貿易、資源利用等方面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近日,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我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在“國際應用生物科學中心(CABI)亞太地區成員國磋商會暨農業農村部-CABI生物安全聯合實驗室10周年研討會”上如是說。此次會議由我國農業農村部和國際應用生物科學中心共同主辦,我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農村部-CABI生物安全聯合實驗室和CABI東亞中心承辦。
我國與CABI合作已有30余年,雙方在許多領域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唐華俊舉例道,我國農科院和CABI采用“參與式”方法解決老撾和緬甸項目區的作物病蟲害問題,把生物防治和有害生物綜合治理技術推廣到當地,既有助于保護農田生物多樣性,又能夠實現對當地農作物病蟲害的可持續管理。
2008年,“我國農業農村部—CABI生物安全聯合實驗室”(以下簡稱聯合實驗室)在我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成立,是目前為止*個也是*的CABI和成員國共建的聯合實驗室。我國農科院副院長、我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介紹,聯合實驗室以農業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外來入侵生物防控、生物農藥研發、農藥殘留污染減少和控制、轉基因生物環境安全性評價為重點合作領域,其主要職能是為雙方的合作提供技術研發平臺、培訓基地,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標準提供參考,成為一個與第三方合作交流的開放平臺。
十年來,聯合實驗室在引進先進技術和理念、規劃和實施國際合作項目、開展學術交流和技術培訓,以及建立研究創新團隊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CABI首席執行官Trevor Nicholls博士介紹,CABI依賴其國際團隊及其成員國的優勢資源,在聯合實驗室成立十年以來,成功開發并執行以生物防治為核心的農業有害生物綜合治理技術研究和技術轉移國際合作項目25項,項目總經費約2347萬美元,合作單位達70余個。
其中,“植物智慧”(Plantwise)項目從2012年開始在我國實施,項目與國內植物保護相關單位合作,培訓植物醫生,建立并運行植物診所,為當地農戶提供免費的植物健康咨詢服務。截至2018年8月,在北京、四川、廣西興安培養了植物醫生培訓師58名,植物醫生562名;建立并運行了93家植物診所,直接服務農戶累計超過73000人次,植物診所工作已逐漸有機融入合作單位的日常工作。
除了開展項目合作,2008~2018年,聯合實驗室主辦或承辦了50多次南南合作技術培訓,面向來自我國、朝鮮、老撾、緬甸、蒙古和盧旺達等發展我國家的農業管理人員和植保技術人員,培訓內容包括植保植檢政策與管理,農藥合理使用,水稻、玉米有害生物綜合治理(IPM),蘋果生產綜合管理,赤眼蜂生產與釋放技術,昆蟲病原線蟲生產和地下害蟲管理技術,草原有害生物監測和管理,植物病蟲害田間診斷等。累計培訓技術人員超過1000人。
另外,有些項目還舉行了大量的農民技術培訓,如歐盟資助的湄公河次區域水稻、玉米IPM項目,5年間在我國、老撾和緬甸三國共舉辦了200多次農民培訓,參與培訓的農民累計超過16400人次。
“它已成為我國與國際組織之間農業合作的成功典范。”唐華俊這樣評價聯合實驗室。他認為,其成功的關鍵在于農業農村部、我國農科院和CABI三方通過聯合指導委員會這一有效的管理機制匯集多方資源、給與大力支持。
唐華俊認為,農業科技國際合作對推動我國農業的科技創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亞太地區是當今世界上*具活力的地區之一。我國愿與CABI及其亞太成員國密切合作,通過CABI的多邊磋商機制,在亞太地區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的優先領域達成共識,共同應對全球挑戰,并為實施國際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加強亞太成員國之間的知識共享、技術轉移以及信息和人員交流,以符合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共同需求,如數字智慧農業、外來入侵物種和跨境動物疫病的防控等;共同努力提升和完善合作平臺,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與CABI成員國開展更高層次的農業科技合作活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