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農民豐收節,貴州桐梓縣等14個縣的慶祝活動格外熱鬧。原來,9月26日經國家專項評估,這14個縣正式脫貧摘帽。貧困縣大幅減少、貧困人口大幅下降,這背后的支撐是貴州農業產業的迅速發展。貴州在貫徹鄉村振興戰略中,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四場硬仗”的首要一場:抓住特色產業、調整種養結構、融合產業發展。今年秋后,全省農村一派繁榮景象,農民喜算豐收賬。
強特色,種出“貴州味道”。
“今年雨水多,方竹筍的產量高,我賺了有10萬多。”采筍季剛過,貴州省桐梓縣燙山村村民婁義勇跟記者算起了收入賬:“承包這100多畝竹林,一共產干筍2000多斤,收購商上門按每斤80元收購,除去人工工資、開銷,40多天的采筍時間,收入還不錯。”
方竹筍被譽為“中國獨有、筍中*”,素有中國方竹筍之鄉美譽的桐梓縣,以前只把采筍當成副業,很多山坡地都用來種糧食,不僅附加值低,而且生態風險高。近年來,這個縣抓住特色強產業,研發了野生方竹的人工栽培技術,方竹種植面積大幅提升,而以前的坡耕地都變成了翠綠的竹林。
“我們村每戶都有方竹林,每到采筍時節,就到自己的林地采筍,今年,竹農人均收入7000元左右。”該縣馬鬃苗族鄉坪莊村監委主任胡朝玉說:“方竹林遍及全村5個村民組,今年產筍量就達250噸,竹產業產值近百萬元。”
突出山地農業特色,是貴州實施農業產業振興的關鍵一招,以前只盯著糧食生產的農民通過政府引導、農技部門示范、專業戶帶動、合作社組織的方式,發展高附加值產業,種出“貴州味道”。
調結構,苞谷不再“唱主角”。
作為全國*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貴州全省“萬畝大壩”還不足20處,石漠化嚴重、土地貧瘠、耕地稀少、土地收益低,是農業生產的突出問題,也是導致群眾貧困的主要原因。貴州從群眾習慣靠天吃飯的苞谷入手,下決心把玉米種植面積降下來,把高附加值產品的占比調上去,這一升一降,讓老百姓獲得了實惠。
“收到了養蜂*桶金,我心里特別高興,我們更有信心把全村蜜蜂產業做大做強,讓大家的腰包更鼓起來。”10月12日,黔西縣花溪鄉沙壩村養蜂能手王德權在養蜂基地里查看蜜蜂生長狀況時喜笑顏開地說,“發展養蜂是短平快的好項目,才不到一年的時間全村第500箱蜜蜂就產蜜賺錢了。”
王德權今年收獲養蜂收入就達兩萬元,比起平時種玉米收入高了5倍,這讓他對養蜂增收的致富好門路愛不釋手。2017年底以來,花溪鄉發展生態養蜂2000箱,帶動326戶貧困戶戶均增收8000元。
抓融合,利益串起產業鏈“以前產量上不去,品質上不去,價格上不去,只有把果樹砍掉,重新種上農作物。”修文種植戶黃林對幾年前的境況依舊記憶猶新,低產量低品質的獼猴桃賣不出好價錢,“果賤傷農”給種植戶們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大家不得已砍樹騰地另謀出路。在縣農投公司帶領下,整合全縣400多戶種植戶,走全產業鏈發展的路子,實施了統一規劃種植、統一管理標準、統一銷售渠道、統一價格策略、統一品牌形象的“五統一”。
今年,修文縣獼猴桃產業園獲批“*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獼猴桃大數據還成為今年全國數博會上的一大亮點。圍繞獼猴桃產業,修文建成了7個省級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15個休閑觀光產業園、4條美麗鄉村示范帶等。依托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建設,建立縣、鄉、村電商服務點138個,開設電商、微商店鋪300余家,電商銷售額10億多元。
像修文縣這樣把特色產業做大做強的例子在貴州正不斷涌現。“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農戶”“合作社+農戶”等模式;“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改革;農產品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的觀念已深入人心,農業產業升級正在為黔中大地帶來豐收的未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
新聞關鍵字: 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