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農用無人機作業在實際應用中,究竟可以產生多大收益和價值?近日,在上海市松江新浜舉行的一場華東無人機應用教育與場景實訓基地啟動儀式暨無人機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觀摩會上,相關負責人向記者算了一筆賬。這筆賬,是新浜鎮林建村一家合作社經過一季水稻的種植實踐,所給出的自己的答案。
今年4月開耕前,56歲家庭農場主何彩根參加農用無人機培訓,經過幾個月實際操作,已經成了技術熟練的“老飛手”。在林建村上海土是寶農業專業合作社,像何彩根這樣的“飛手”一共有5位,平均年齡約在50歲。過去,他們都是機農一體化家庭農場主,在種植水稻的同時,為周邊農戶提供機耕服務。今年有所不同,在合作社的統一組織協調下,他們組成的“無人機”植保團隊,累計為周邊家庭農場提供2萬畝次無人機植保服務。
在農耕勞作中,人工勞動力短缺一直是田間管理難以克服的薄弱環節,特別在農藥植保過程中,按照傳統方式,通常需要6-7個人同時協作。特別是近兩年,雇傭工人年紀偏大,勞動力風險偏高,雇工費用不斷上漲,遇到搶時搶工情況,仍然一時難以找到足夠勞動力,這一系列問題,為家庭農場主實際勞作帶來了困擾。而今夏,在林建村,農用無人機的使用讓這些困難有所緩解。
據悉,目前,農用無人機1個人即可操作,或由兩個人共同協作,平均每小時可植保約80畝田。上海土是寶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何楊陽向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對于有需求的家庭農場主,以每畝10元的價格,購買農用無人機服務。倘若按照150畝為標準來看,需求者平均每次約花費1500元,相當于雇傭7個工人*的費用。“人力操作根據田間情況有不同,從費用總體看來,可能與傳統方式相差不多,或略省一些,但效率明顯提高了。”何楊陽解釋。
目前,該合作社作為農用設備的對接方,按比例與“飛手”進行“六四分成”。今年,按照2萬畝次的作業量,去掉為自己服務的面積,平均每位飛手約可增收萬余元。據了解,目前,上海土是寶農業專業合作社與農用無人機設備提供方上海中航欣盛航空技術有限公司進行長期合作,今年,是無人機農用服務的*規模化實踐。
目前,上海*無人機應用實訓基地落戶松江。該基地面積約3公里,位置設于新浜鎮林建村和南楊村交界處。該基地由上海中航欣盛航空技術有限公司、上海中成協培訓中心、江蘇東方恒基集團三方優勢資源集合,未來,將輻射于華東無人機實訓服務。在當地政府支持下,該基地獲批成為無人機低空飛行訓練空域,在田間地頭建起了綠色固定翼無人機飛行跑道和多旋翼無人機停機坪,適應無人機全場景應用。
該合作社的“飛手”培訓正是實訓基地設立前的*嘗試。嘗試發現,農用無人機學習相對簡單,操作“門檻”并不高,大多數人經過月余培訓都能掌握。今后,該基地將提供全應用場景教學培訓,包括飛行演練、教育培訓、空中安防等,無人機農業服務應用將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
今后,該合作社還將有更多社員通過專業培訓,經過無人機基礎理論、法律法規、模擬飛行、實訓飛行、農機知識、上崗實習等系列課程學習,在合格畢業之后,為夏季作物植保提供專業服務。另悉,未來農用無人機服務,還將涉及農情數據雷達監測等。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