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谷香”,豐富的雜糧品種資源,成就了山西“小雜糧王國”的美譽。其中山西小米以其突出的品質、品種優勢,被譽為王冠上的明珠,是山西現代特色農業的一張“黃金名片”。
近年來,為了實現“好米變名米”“名米賣好價”,山西全力打造“山西小米”品牌,并以“山西小米”品牌建設帶動全省雜糧產業發展,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助力。
“小米之鄉”迎來發展新機遇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唐代詩人李紳這句詩中的“粟”便是谷子,去皮后則稱為“小米”。
山西是小米的故鄉,山西夏縣西陰村的古代遺存中就發現了距今約5萬年的谷粒化石。《山西小米研究》記載,太行山以西、太岳山以東的地區,歷來是山西小米的主產區,也是優質小米生長的地方。
金秋十月,正是山西小米收獲的季節。在平定縣巨城鎮南莊村,伴著收割機的隆隆聲,一壟壟成熟的谷穗紛紛“喂入”收割機,長40多米、寬約6米的谷子地10多分鐘便收割完成。
“往年這片地,需要我們老兩口花兩三天時間才能把谷穗收完,現在有了收割機,收谷再也不用愁,省時又省力。”南莊村村民劉慶余說。
“過去山西農民種谷子一直是‘播種靠搖耬,收割靠鐮刀,掐穗靠爪鐮,脫粒靠碌碡’,以人工為主的傳統谷子生產方式費工費時,產量低而不穩,嚴重制約了谷子產業的發展。”山西省雜糧學會會長郭平毅說,“如今隨著谷子全程機械化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多谷農再也不用辛苦地彎腰揮鐮了,山西的谷子種植效益也開始顯著提升。”
陽曲縣泥屯鎮副鎮長郭銀虎說:“我們這里屬于丘陵地帶,種玉米產量低。現在換成谷子后,每畝產量超過500斤,每畝地的收入較原先種玉米至少增加了1000元。”
數據顯示,近年來山西谷子種植面積穩定在320萬畝左右,總產達55萬噸,種植面積連續3年居全國*。
擦亮品牌打造“航母”闖市場
雖然有著優質的產品和過硬的品質,但對于山西小米而言,由于小米多以原糧或粗加工產品形式出售,導致了小米加工門檻低,品牌比較混亂,“好米”不能變“名米”。
如何把產品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成了山西小米必須跨越的一道坎。郭平毅說:“山西小米品牌‘小而雜’‘散而弱’,質量優卻沒有換來響亮的名氣和好的經濟效益。因此,急需一塊金字招牌。”
去年9月7日,山西省發布了《“山西小米”品牌建設實施方案》,在省級層面全面推動“山西小米”品牌化建設。同年10月31日,“山西小米產業聯盟”成立,致力于把“山西小米”打造成全國*區域公共品牌。
“如果說廣義的山西小米就是山西境內生產的小米,那么冠以‘山西小米’品牌的小米就是山西的精品小米,舉全省之力興‘山西小米’品牌,必將推動好米變名米,名米賣好價。”山西省糧食局局長王云龍說。
今年10月10日,山西省政府出臺《“山西小米”品牌建設三年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山西將扶持20個左右的小米加工龍頭企業,建設30萬畝綠色有機生產基地,讓優質的“山西小米”產量突破5萬噸。
直面需求讓“名米”賣“好價”
“賣小米也要動腦筋。現在市場競爭,比拼的是產品背后的產業鏈。我們就是要全產業鏈發展,把山西小米推向大市場,帶動全省雜糧產業發展,為全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助力。”王云龍說。
據介紹,“山西小米”的品牌營銷以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展開。山西省糧油集團、山西省糧油交易中心以及民營資本共同出資組建股份制公司——山西小米運營中心。山西小米運營中心將建設“山西小米”交易省級平臺,通過整合資源,與阿里巴巴、京東商城等電商合作,拓展線上銷售平臺,力爭在2018年實現網上銷售山西小米150萬公斤。
在線下營銷方面,“山西小米”首先瞄準北京市場,今年將重點拓展和經營北京市場,進一步擴大山西小米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今年6月,山西太行明珠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投產了一條方便小米粥生產線。這款方便小米粥一改過去“慢火深熬”的傳統做法,只需5分鐘沸水沖泡,就能沖出一杯原汁原味的小米粥。
“這是我們公司買斷中國農大技術專利后,在農業院校和眾多專家學者的幫助下,經過3年艱苦攻關推出的一款即食產品。”太行明珠實業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張家聲說,“山西小米要想闖出全國大市場,必須依靠科技,只有研發更多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谷子產業才能做強做大。”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