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農業科普創作專業委員會主辦,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承辦的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農業科普創作專業委員會2018年會暨第二屆農業科普論壇在四川成都舉行。論壇圍繞“激發文化活力,助力鄉村振興”的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做好農業科普工作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環節之一,農業科普工作者應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這一“三農”工作總抓手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講好“三農”故事,傳播“三農”發展正能量。
農業科普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發揮怎樣的作用?農業科普工作者又能為鄉村文化振興作出哪些貢獻?論壇指出,開展農業科普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科學素質,反對封建迷信思想,深入推進移風易俗,營造崇尚科學文明的良好鄉風;有利于增強農民的科學發展理念,進而轉化為科學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行動;有利于先進技術裝備的推廣和應用,切實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還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民健康水平提升等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農業科普與農業科技創新同等重要,切實做好農業科普,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農業科普創作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農業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孫林強調,舉辦本次論壇,既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宣傳思想工作重要思想的具體舉措,也是以農業科普激發文化創造活力,促進文化振興,助力鄉村振興的行動實踐。
本次論壇上,與會專家從創新推動、文化振興、治理體系建設、基層科普、科普創作方式、科普推廣方法、成果轉化、提升農民素養等方面,對科普創作助力鄉村振興進行了深入探討,交流了經驗和體會。同時,對大家關心的農業科普作品獎勵的申報條件和評價標準問題進行了梳理。本次論壇評出了12篇*征文。論壇期間,與會代表參觀了新農村建設的典范成都市郫都區唐昌鎮戰旗村和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成都市郫都區友愛鎮農科村。
農業農村部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柯炳生,在論壇主題報告中系統闡釋了鄉村振興的重大意義,指出了目前鄉村振興所面臨的實際問題,提出要在制度創新、組織創新、科技創新、業態創新四個方面下功夫,從而推動鄉村振興。他指出科普工作者應該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以老百姓聽得懂看得明白的方式,向大眾傳播科學知識。
如何傳承中華農耕文化?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龍文軍建議,應當深入開展農耕文化的調查搜集工作,將節氣農歷、詩詞諺語、神話傳說、民俗風情等進行溯源與整理;保護好傳統村落和散落在民間的傳統農耕文物;挖掘民間傳統手工藝,培養傳統手工藝人,留住傳統技藝;通過建設農耕文化博物館、展覽室等文化場所和引導城市人群參與體驗農耕文化,實現傳統農耕文化“生命”的延續。
農村傳統文化中也有糟粕,必須加以去除和改造。中國農業出版社總編輯胡樂鳴在專題報告中舉例指出,雖然宗法制度已經被歷史所拋棄,但在很多農村地區宗法思想并沒有銷聲匿跡,在某些方面對人的影響力甚至超出了法律的約束。因此,我們必須下大力氣摒棄殘留的封建宗法思想,通過健全“三治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與會代表紛紛表示,通過參加本次論壇,對鄉村振興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對文化振興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對農業科普創作的方向有了更明確的認識,增強了新時代農業科普工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農業科普創作的未來有了更堅定的信心。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這一“三農”工作總抓手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普創作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以高質量農業科普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在本次論壇上,與會專家還通過分析13種涉農科普獎,總結出農業科普作品獎勵的一般性申報條件與評審標準,即申報作品必須符合輿論導向正確、科普創新突出、作品質量優良、創作難度較大、社會效益顯著和引領作用明顯等6個條件,評審標準一般包括科普作品的創新性、創作與編輯難度、社會效益性、普及程度和示范帶動作用等5個方面。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