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四川鄰水縣黎家鄉高峰場村被前來拉南瓜的卡車“叫”醒。村民祝相明正忙著將一筐一筐的南瓜從自家的“倉庫”搬到卡車上。
“一個多月前南瓜就收回來放著了,好多外地的老板打電話來買,但是每噸出價都低于1600元,我沒賣!”祝相明高興地告訴記者,他家的南瓜“坐地起價”是有原因的,“個兒大、肉厚、味甜,還耐放。”
祝相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家種了35畝南瓜,去年采摘南瓜30噸,收入4萬多元。今年受雨水多的影響,產量比去年少,但收入3萬多元肯定沒問題。
種南瓜,高峰場村有獨特的優勢:海拔700—800米,土質肥沃,氣候適宜,雖周圍屬喀斯特地貌,但村里土地大多比較平坦,采光充足。村民在長期生產中,發現種植南瓜不僅產量高,且品質優。
“種南瓜,投入相對較小,而且南瓜的整個生長期不需要太多管護,*的難題就是收南瓜要耗費大量體力。”高峰場村駐村*書記游柏說,由于村里在家的100多戶人,大多都是老人孩子,盡管知道種南瓜能增收,但由于勞動力較弱、缺技術等原因,大多數村民種南瓜也是“小打小鬧”,并沒有形成大規模。
2014年,扶貧東風吹進了高峰場村;2015年,村里還來了為鄉村發展“把脈問診”的駐村*書記。
很快,高峰場村7.9公里的硬化路、12公里的生產便道修起來了;村里的農技員還定期給村民進行種養技術培訓;為了更加方便生產,每個組還修建了堰塘……
基礎條件上去了,又有專人進行技術指導,今年已經70歲的村民蔣忠華,也加入到種南瓜的行列。
“以前沒有水泥路,運南瓜要么背、要么挑,我們這些老骨頭莫法。現在,路通到了家門口,可以用手推車運南瓜,省力多了。”蔣忠華說,去年,他家種了10畝南瓜,純收入就有一萬多元。
“如今,村里南瓜種植已超過500畝,戶均增收超萬元。”游柏自豪地說。
去年,高峰場村成功“摘帽”,但高峰場村的南瓜產業發展之路并沒有停止。
“為了提高南瓜的附加值,我們對其進行統一包裝,并注冊了‘三山兩槽綠色南瓜’商標。”游柏說,下一步,他們還打算在南瓜產量和質量上做文章,讓它為村民帶來更多收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