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規劃用3至5年時間,在國內建起3000個城市合伙人,讓國人不出國門就能品嘗到優質發酵生食火腿。”這是陸金龍的近期目標。而他的遠期目標,則是恢復弘揚東陽火腿文化,目前正在著手建造中國火腿博物館。
走進浙江東元公司大樓一樓,金華火腿發展歷史、火腿腌制傳統器具、東元火腿各類產品等歷歷在目。走進陸金龍的辦公室,馮文土、吳初偉、黃小明等大師創作的火腿主題木雕竹雕作品琳瑯滿目,還有金華火腿獲得巴拿馬博覽會大獎章的相關證物……這些年,陸金龍一直留心收集火腿主題的文化產品和古董,已小有所成。今年5月,伴隨著西藏東元高端發酵火腿項目開工,陸金元的“火腿小鎮”夢想也邁出*步。“來到東元火腿小鎮,你會看到藍天白云下,雪山草原間,藏香豬悠閑地撒歡。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以及科學合理的放養方式,保證了優質的肉源。人們可以在小鎮上賞美景、品美食,感受豐富多元的火腿文化與藏族地域文化,這是資源共享前提下的文化產業融合。”他興致勃勃地描繪著。這種被當地政府當成“軟黃金”保護的豬種,一直以來缺乏運營溢價,如今終于等到了陸金龍帶來的“風口”。不久前,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區人大常委會主任洛桑江村視察西藏東元,品嘗了東元藏豬高端發酵火腿后,對產品質量和“火腿小鎮”均給予了高度評價。
然而在他內心深處,更希望在東陽打造“火腿小鎮”,“中國火腿看金華,金華火腿數上蔣。歌山鎮是中國火腿文化的重鎮,也是打造‘火腿小鎮’的*載體。”。
深耕火腿業30載,到底什么才是火腿文化的精髓?“精益求精的精神,一絲不茍的態度!”陸金龍毫不猶豫地說,傳統金華火腿把天時、地利、人和完美結合,工匠們就是憑著“因時而動、因地制宜”的原則,成就了“金華火腿”金字招牌。他感嘆,當年學藝時,不僅嚴格遵循“過春不加工”的時令規定,而且對火腿上的上鹽區域都有極嚴格的規定,不會多撒一粒鹽到其他區域。切火腿時也不是一刀,而是3刀形成倒三角形。“當年的火腿師傅都是真正的‘老先生’,極其敬業,每年所加工火腿不過百來只,就是保證對每件產品負責。”。
“火腿文化是東陽極具優勢的文化,也是非常值得保護的文化。”對于火腿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核心,陸金龍坦言需要做好3方面工作,“首先是原種保護,主要是保護東陽獨有的‘兩頭烏’豬種,保證肉質;其次是技術保護,弘揚*工匠創制的火腿腌制技術;然后是品牌保護。只有把這三者有機融合,火腿文化才不會獨木難支。”。
“我是畫水人,卻到歌山來創業,就是想建構火腿業的‘歌山畫水’現象。”陸金龍認為,歌山鎮之于火腿*的優勢就是文化,這種深厚的火腿文化底蘊在全國首屈一指,欠缺的就是保護、挖掘、利用、提升。為此,東元火腿在東陽創辦了專門展示火腿飲食文化的“吳寧府”餐廳,又投資參與拍攝了獲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的*華人電影《阿拉姜色》。“任何行業,沒有熱愛是做不久的,對火腿業來說尤其如此。我堅信,文化將是火腿業的下一個風口!”美食界的潮流風向瞬息萬變,而對火腿文化的發掘利用極其微小——這正是讓陸金龍深為著迷并執著投入的領域。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