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多月前被洪水肆虐的土地正生長著新的希望。10月28日,記者在江西撫州唱凱鎮科技救災萬畝示范區看到,這里一片片金黃的稻浪隨風翻涌,一派豐收景象。這是國家科技救災糧食豐產工程帶來的可喜景象。唱凱鎮蔡家村劉家小組農民劉長根指著眼前顆粒飽滿的稻穗喜不自禁:“真沒想到,大災之年還能取得這么好的收成,今年晚稻產量提高了兩成多。”
特大洪災過后,省科技廳在唱凱鎮蔡家村、東湖村、白水村、江山村實施“國家科技救災糧食豐產萬畝示范工程”,建立核心示范區1000畝、技術示范區9000畝。該項目利用糧食豐產栽培技術,通過澇后保收技術、澇后病蟲害防治技術等措施,保證晚稻的豐收。圍繞災后水稻生產的難點,在項目區采取了工廠化集中育秧、稻草快速腐解、以水稻黑條矮縮病為重點的病蟲害防治指導等3大技術,開展了8項糧食豐產試驗,有效破解了稻草腐爛、晚稻育秧等難題。為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省農科院、撫州市農科所、臨川區農業局聯合派出科技特派員隊伍,長期駐唱凱開展科技救災技術指導。
項目實施后,經專家現場隨機選取田塊,全田實打驗收,核心區平均畝產達566.7公斤,比2009年增產13.7%。目前,該項目輻射區5萬畝,平均畝產可達510公斤以上,科技為災區糧食安全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格局正在被改寫。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