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了《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室關于建立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高質量發展機制的通知》(發改辦規劃〔2018〕編者按1041號),下文簡稱《通知》。該《通知》的頒布,標志著我國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進入了以高質量發展為基本要求的新階段。
“特色”的概念終于明晰了
《通知》指出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是兩個概念,特色小鎮是非鎮非區的創新創業平臺,特色小城鎮是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行政建制鎮的排頭兵和經濟發達鎮升級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的兩批小鎮名單是403個小城鎮,不是特色小鎮。國家體育總局公布的96個小鎮名單包括特色小城鎮和特色小鎮兩類,但沒有嚴格區分。《通知》附件事實上是對小鎮建設的量化指標體系,具有較強的實際指導意義。
相關的政策文件看三個就可以了
《通知》中提到了小鎮建設的兩個重要文件,分別是《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發改規劃〔2016〕2125號)《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發改規劃〔2017〕2084號)。因此,要了解小鎮建設政策,仔細研讀《通知》及上述兩個文件基本就可以了。
獎補資金不能“空手套”了
《通知》明確指出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由“命名制”轉向“創建達標制”,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獎補資金將“由事前補貼轉為事中事后彈性獎補”。這意味著在“命名制”思維導向下“空手套資金”的路子走不通了,意味著等待國家資金到位再啟動的概念性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主體將悄然離場。
“政銀對接服務平臺”終于搭建了
《通知》明確指出要“搭建政銀對接服務平臺”,以后小鎮建設者可以直接和國開行、農發行、光大銀行的省行直接對接了。各級政府要主動搭建政銀對接服務平臺,尤其是省級政府發改部門要積極作為,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的要求,積極收集小鎮建設信息,引導金融機構逐年為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在債務風險可控前提下提供長周期低成本融資服務。
已經發布的特色小鎮要開始優勝劣汰了
《通知》明確指出,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要由“多而廣”轉向“少而精”,在典型案例申報中規定每個省的數量不多于2個,也就是說典型案例可以是0個,可以沒有,但不能任意多報。按這個申報速度,未來3年的典型案例也很難超過200個,每年大概50個左右,這與原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2016年提出3年打造1000個特色小鎮的目標差距較大。
《通知》明確指出要對“已經公布的96個全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兩批403個特色小城鎮”“持續開展評估督導和優勝劣汰”,并要求“適時公布整改名單,有關情況及時報送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創建名單以外的小鎮和小城鎮”也要“加強監測”“動態公布警示名單”。這個優勝劣汰機制的建立,不僅是鞏固糾偏成果的需要,也是促進小鎮建設回歸正道,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正道。
創建特色小鎮建設更強調地方營商環境了
《通知》指出“立足各地區比較優勢,全面優化營商環境,引導企業擴大有效投資,發展特色小鎮投資運營商”,打造宜業宜居宜游的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培育供給側小鎮經濟”,“培育特色小鎮投資運營商”,“優化供地用地模式”,“推行特色小鎮項目綜合體立項,允許子項目靈活布局”。這意味著,在小鎮建設中,打造優良的營商環境才是發展的關鍵,政府要在土地、資金、配套等方面積極行動,出實招,出服務,出成效。
小鎮經濟的思路更強調“產業立鎮”了
《通知》指出“堅持產業立鎮”“以引導特色產業發展為核心”,并將“宜業”放在了“宜居”“宜游”之前,將“經濟發展”放在了“公共服務”“綠色生態”之前。這意味著小鎮建設必須以產業建設為核心,并兼顧“宜居”“宜游”,而不是相反。這在某種程度上駁斥了小鎮建設就是打造旅游休閑目的地、就是打造公共服務綜合體、就是新型產業地產的錯誤說法。
申報的長效機制已經建立了
《通知》指出,2018年9月開始,小鎮申報工作已經完全由“國家發展改革委”主導,在發改部門由下到上逐級申報*批典型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12月底再申報一批。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和光大銀行總行將開辟綠色通道,在2019年1月底完成評審和融資服務,落實相關政策性資金。以后,每年12月都會申報一批小鎮,包括整改名單和新創建名單。
特色小鎮的建設更強調高質量發展了
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發展將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通知》指出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是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重要結合點,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臺,要以規范糾偏、典型引路、服務支撐為重點建立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高質量發展機制,未來小鎮發展的重點是鞏固糾偏成果、有力有序有效推動高質量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