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秋”機械化生產啟動以來,各地合理調配作業機具,精心組織機收機種,積極推廣高性能裝備、綠色高效農機化技術和經濟便捷型社會化服務方式應用于農業生產,實現了“禾熟有機收、機到有活干,農機連軸轉、人歇機不歇”。截至10月31日,全國已投入玉米聯合收割機58萬臺,完成玉米機收3.9億畝,機收率超過70%。機收中稻及一季稻、晚稻2.1億畝,機收率超過85%。機收大豆6119萬畝,機收率超過80%。機收花生2882萬畝,比去年同期增加8%。新疆北疆地區和兵團棉花機采率超過80%。秸稈、殘膜機械化田間處理及秋整地、秋種同步展開,已完成冬小麥機播2.6億畝,機播率超過90%。完成深松整地1.17億畝,進度近八成,全國“三秋”機械化生產進入收官階段。
高性能裝備增效率。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強化對先進適用機械的支持導向,一批帶有衛星導航、作業計量裝置的玉米聯合收獲機(玉米籽粒收獲機)、寬幅氣吸式精量播種機、采棉機、深松機等新型高效機械由點到面,大量投入農業生產。今年全國新增的玉米聯合收獲機中,多數是4行以上高性能機具,單機作業效率提高20%以上。“三秋”農業生產的窗口期更加可控,為冬小麥播種贏得更多主動。
先進適用技術提質量。各地圍繞提高全程機械化發展質量,積極推廣玉米籽粒直收、秸稈還田離田、烘干一條龍“不落地”作業及玉米適當晚收、小麥適當晚播“雙晚技術”等綠色增產增效生產方式。充足的農機裝備和先進的農機化技術為減輕茬口緊張矛盾提供了保障,河北90%的農田實現了玉米晚收和小麥晚播,利于充分利用光熱資源增加玉米粒重,實現綠色增產。新疆大力推行機采棉+殘膜回收+秸稈還田+深松深翻“一條龍”作業服務,每畝地可節約用工成本800元以上。
新型服務主體挑大梁。全國18.7萬個農機服務組織投入“三秋”農機化生產,積極發展訂單作業、生產托管及綜合農事服務,實現機械化、規模化種田,推動破解土地經營散、農技推廣難、用工多效益低等難題,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山東省超過一半的農機合作社為農戶提供代收、代耕、代播等機械化生產托管服務,其中托管1000畝以上的農機合作社超過2000家。江蘇省農機合作社承擔了60%以上機械化耕種收、高效植保、秸稈還田、糧食產地烘干等主要環節作業量,成為“三秋”農業生產的主力軍。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