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云南巧家縣在馬鈴薯產業發展中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在全縣97個馬鈴薯主產區貧困村建立馬鈴薯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97個,覆蓋97個貧困村、25630戶入社農戶、2054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村覆蓋率*,貧困戶覆蓋率*。推廣馬鈴薯良種種植28.5萬畝,其中二級以內良種10萬畝,預計平均單產達1.93噸/畝,總產55萬噸,產值6.6億元,實現馬鈴薯主產區當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1160元以上,脫毒良種繁育基地內建檔立卡戶人均純收入達5820元。昔日糊口的“土蛋蛋”,變成了如今致富的“金蛋蛋”。
目前,走進巧家馬樹、崇溪等鄉鎮馬鈴薯種植基地,到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一片繁忙景象。
“*畝產3205公斤,平均畝產2850公斤。”今年,巧家崇溪鎮堅持把馬鈴薯生產作為穩糧增糧、扶貧攻堅、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按照“以點帶面﹑全面輻射﹑合理規劃﹑連片種植”的思路,通過積極爭取縣農業主管部門的支持,引進青薯9號、威芋5號示范核心種植樣板各100畝,并派農技人員多次到農戶院壩、田間對農戶進行馬鈴薯生產技術培訓,對病蟲害防治和田間管理進行技術指導。目前,在崇溪鎮安居卡村36戶兩個片區馬鈴薯種薯擴繁基地,該鎮農技人員對示范戶36戶2個品種取好、中、差進行了測產。
筆者在巧家縣馬樹鎮孔家營村的一片馬鈴薯種植地塊看到,寬敞的公路上正有一輛大貨車在裝運村民范登珍家剛挖的2畝馬鈴薯。
今年,范登珍家就種了13畝馬鈴薯,預計產量7萬斤左右。按照今年目前市場價,馬鈴薯收入4萬元左右。
村民胡桂珍也是孔家營村馬鈴薯種植戶,她家種了24畝白皮黃心的鮮薯。雖然今年連續多雨天氣,對馬鈴薯的產量有一定的影響,但胡桂珍臉上仍然掛滿了豐收的笑容。
馬樹鎮平均海拔2400多米,是典型的高寒山區,這里地勢平坦,土地連片,地廣人稀,是巧家縣馬鈴薯規模化種植的*基地之一,同時馬鈴薯也是村民們主要經濟作物之一。
馬樹鎮農業中心副主任施汝金告訴筆者:“以前常規種植的馬鈴薯是自己家里的品種,1畝產量4000斤多一點,今年從品種選擇就選優良品種,從外地采購進來的一級種。同時,從種植技術上嚴格按照高廂壟作技術來實施。其次,從病蟲害防治這上采取統防統治,包括馬鈴薯早疫病、晚疫病都統一打藥、統一防治,預計產量將達到7000斤左右一畝,每畝增產2000多斤。”
今年,馬樹鎮充分發揮巧家縣恒達種植農業專業合作社等5個專業合作社的帶頭引領作用,推行“統一規劃、統一良種、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生產管理、統一產品銷售”的方式,加快良種、良法、良機(機制)覆蓋進程,促進馬鈴薯產業組織化,在技術服務上推廣機播、機收等新技術,發展實施脫毒馬鈴薯種薯擴繁6830畝,其中原種擴繁一級種1000畝,一級種擴繁二級種5830畝,馬鈴薯極量創新示范1000畝。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