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深秋,四川省營山縣柏坪鄉白魚村引進業主種植的茭白(四川叫高筍)*收獲。與眾不同的是,這種茭白一年能采收兩季,還能生吃,具有產量高、產值高等優勢,市場供不應求。同時,村民和村集體還得到了分紅、務工等諸多紅利。
新品種市場供不應求
近日,記者走進白魚村,只見遠處的水田里長著一蔸蔸綠油油的“茅草”,走近一看才發現這些都是茭白的葉子,而白嫩嫩的茭白則若隱若現長在水位線以上的蔸部。在一間生產用房內,幾名務工的農婦正剝出白嫩嫩的茭白,裝箱、打包、發運。
“今年3月,有業主來流轉了農戶的300畝土地,從湖南岳陽引進‘浙茭911’新品種,它一年可以產兩季,還可以生吃。”白魚村村支書、基地管理員吳勇說,業主首先是建了10畝種苗田培育種苗,六七月陸續移栽到300畝大田,從10月中旬就開始采收,采摘期長達40天。
吳勇說:“這個雙季茭白,肉質白嫩,個頭粗壯、長度可達30厘米。我們本地也有茭白,但是一年只能產一季,而且肉帶青色、個頭短小。所以,土茭白在本地零售才3元/斤,而新品種雙季茭白光是批發都達到4元/斤了,零售就接近6元/斤了。”
“在整個南充,我們都沒有發現規模種植茭白的。”柏坪鄉社事中心工作人員張學林說,“當時,我們為了保證茭白產業正常運轉,也跟業主去湖南考察,認為茭白可以搞?,F在,我們把茭白供應到營山的中小學食堂,批發4元/斤,都供不應求。”
效益高采收搶時間
吳勇說,雙季茭白在種的*年只能出一季,從第二年開始即可出兩季,分別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兩季下來,1畝的總產量不低于8000斤。今年是*年,估計*后采收下來,1畝有3000斤。
若按4元/斤批發價計算,畝產值也相當不錯了。不過1畝所花成本也不少。吳勇算了一筆賬:首先10畝種苗田引種培育就投10萬余元,移栽到300畝,每畝可栽1650株,*年每畝種苗投入三四百元(茭白是多年生植物,第二年可不再有種苗成本);土地流轉費,300元/畝;肥料及人工除草成本,500元/畝;之后,就是采收環節還要花大量人工。
“*年每畝至少投入5000多元,第二年以后可以省掉種苗錢。”吳勇說,“采收特別花人工,必須要觀察水位以上的蔸部:出現一個白點的茭白是*嫩的,要趕緊采;兩個白點就偏老;三個白點就報廢了。而從一個白點長到三個白點,只有一兩天時間,時間很緊迫,采收不及時就沒用了。”
機會多人工需求大
現在,當地村民除了坐收土地流轉費以外,還有了分紅和大量務工機會。
“村集體和貧困戶把產業周轉金入股到業主的茭白種植專業合作社,享受6%的固定分紅。”吳勇說,“9月份,我們就已經分到了一筆。”
柏坪鄉黨委書記李宏介紹,茭白對生態環境要求極高,除草不能打農藥,均采用人工除草,同時,采收季節需要大量人工,因而茭白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李宏說:“天天都有人在基地務工,這可解決本地年齡偏大農戶的務工,不需要什么技術,農戶在栽苗、除草、施肥、采摘等各個環節,務工*,可掙80—100元。”
李宏表示,鎮上下一步將積極為白魚村的雙季茭白申請“四川扶貧”商標,拓寬銷售渠道,向大超市供貨,做大做強雙季茭白產業。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