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湖北省武漢臨空港經開區(東西湖區)柏泉街茅廟集一排古色古香的畫廊前,當地居民徐萍正向5歲大的女兒講解墻上繪制的詩謎。
墻上古風繪畫美輪美奐,還點綴著“一義貫成并日月”等詩句。柏泉街相關負責人介紹,詩謎謎底對應的是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平鋪直敘的文字相比,這種方式更能吸引村民關注和學習。”
今年以來,臨空港經開區以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三風行動”為抓手,塑形聚魂、移風易俗,推進全區農村文明創建工作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
主流價值觀引領文明鄉風
柏泉古鎮發軔于殷商時期,自古商賈云集、名人輩出,近年來該街成為臨空港經開區工業倍增“主戰場”,大片農村土地變成工業園區,農民“洗腳上樓”變成居民,傳承千年的鄉風、民俗和文脈該如何發揚光大?
“發掘文化資源,結合鄉村實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培育文明鄉風。”柏泉街負責人如此說。
在茅廟集的文化墻上,就印有一則《柏泉民約九條》,讀來朗朗上口,“跟黨走,志不移,國家集體記心底。勤讀書,多學習,詩書繼世明事理……”這是柏泉街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三風”行動要求為基礎,根據柏泉歷代村規民約、家風家訓整理,經過集體議事共同研究制定而成,“繪在墻上是為了讓居民口口相傳。”此外,該街還依托區域文化資源,挖掘歷代名人家風家訓,編成《柏泉人物集》,成為家風鄉土宣教的經典讀本。
整理家譜家訓傳承良好家風
傳承良好家風,依靠的是鄉賢和道德模范的引領。在新溝鎮街縣河大隊,68歲的潘小楚自1998年開始參與家譜整理,如今《潘氏宗譜》已成系統,家訓、家規類別清晰。而他的家——潘家垴則成為潘氏家族返本追宗、商議大事據點。今年清明節,16名潘氏外出人員回到故里,借村民集中回鄉祭祖的契機,開展“不忘家鄉情、回鄉寄思緒”的志愿服務活動,對大隊2000米溝渠進行清雜,踐行了家訓所言——“謹祭祀,護宗祠,崇孝道,敬本業。”
與此同時,臨空港還挖掘“*美母親鐘友芝”“赤腳醫生胡瑩君”“精神富翁蘭芝柏夫婦”等好兒媳、好公婆、好妯娌、好夫妻,讓農民在身邊就能找到價值標桿和道德支點,培育知賢、學賢社會風尚。區文明辦負責人介紹,全區已打造4個農村家風建設示范點,評議身邊好家訓、好家規、好家教近2300條,推選夫妻和睦、鄰里和諧、書香潤德、公益傳德等“*美家庭”563戶。
文化熏陶厚養淳樸民風
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的滋養和熏陶。臨空港經開區投資2600萬元,在8個涉農街道建設13個文體廣場;深入推進“書香東西湖”全民閱讀活動,為97家農家書屋更新少兒圖書1.87萬冊,配送新書7000冊,更新報刊11種;為基層鄉村文藝團隊配置活動器材,形成“一街一品”群眾文化品牌。今年以來,全區已開展送文藝演出24場 ,送書到大隊16次,放映農村電影360場(次)。
針對農村不文明現象,該區在所有農業大隊設立了“四會”制度,即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和禁毒禁賭會,由當地有威望、有群眾基礎的老黨員、老干部和熱心志愿者組成。比如,紅白理事會規定,舉行婚喪典禮,事主必須到村紅白理會申請批準后方可舉行,要堅持新事新辦,廢除陳規陋習,不準講排場,擺闊氣。柏泉街一家酒店企業就專為農村紅白喜事研制了不同主題的“湖鄉菜”,一桌16個菜品,葷素搭配,成本卻不超過500元。研制者潘廣胤說,這些菜品取材本地,既受歡迎又可控制成本,減少浪費。“四會”還定期召開座談會,對鄰里矛盾、農閑賭博等問題以村民評議、公開發布的方式形成有力的道德約束,推動村民自治,弘揚新風正氣。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