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與果實相伴而生,是農業生產的另一半。秋收時節,小小秸稈備受關注。據統計,全國秸稈每年產量9億多噸,其中一些秸稈采取焚燒方式處理,對生態環境產生了嚴重影響。秸稈焚燒為啥屢禁不止,禁燒難在哪兒,秸稈利用的出路在哪里?
年年禁年年燒,疏堵結合才能防止“村村點火”。
近日外出采訪,記者發現,在北方一些村莊,收割后的莊稼地留著秸稈茬,一些地塊零星分布著火點,冒著濃煙,隨風上揚散入空中。10月10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8—2019年藍天保衛戰重點區域強化督查工作通報,也印證了記者所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一些市縣存在秸稈焚燒問題。
一些基層干部反映,焚燒秸稈防不勝防,有的農民趁下半夜防備松懈時,悄悄點火;有的趁天要下雨,一把火燒了,讓雨澆在地里。
秸稈焚燒產生的危害不小?;瘘c附件空氣混濁刺鼻,周邊百姓出門捂著鼻子,一看見點火馬上回家閉窗戶。農業農村部可再生能源新材料與裝備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全國介紹,焚燒秸稈會產生固體顆粒物,對局部地區特殊時段的PM2.5濃度有一定貢獻率,對城鄉生態環境和居民身心健康都帶來嚴重威脅。
打好藍天保衛戰,迫切需要解決好秸稈焚燒問題。今年7月,國務院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加強秸稈禁燒管控,強化地方各級政府秸稈禁燒主體責任;重點區域建立網格化監管制度,在夏收和秋收階段開展秸稈禁燒專項巡查;嚴防因秸稈露天焚燒造成區域性重污染天氣。各地也進行了周密部署,出臺禁燒令,強化干部力量加強管控,鐵腕重拳治理,努力實現秸稈零火點。
但徹底遏制秸稈焚燒并非易事。農業農村部農研中心金書秦博士說:“農民知道燒秸稈不好,可不得不燒。過去村民用它來燒火做飯,飼喂牲畜,是重要的生產生活資源,一些人家甚至把秸稈鎖在屋內,防止被盜。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農村基本通氣通電,散養牲畜數量減少,秸稈變寶為廢,成了無處堆放的垃圾。”
“焚燒和還田是秸稈的傳統處理方式,還田需粉碎、深耕等才能發揮效應,費工費時,更增加農業生產成本。種地收益本就微薄,農民缺乏秸稈還田動力。一把火燒掉,成為經濟省力的選擇。”金書秦說。
疏堵結合才能管住秸稈焚燒。金書秦說,秸稈禁燒勢在必行,更重要的是為秸稈多找出路,在“用”上做文章,提升綜合利用率,讓秸稈重新變廢為寶。
棄則廢,用則利,通過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等方式,讓秸稈變廢為寶。
江蘇省灌南縣百祿鎮恩勇秸稈專業利用合作社,機器轟轟作響,工人們干得熱火朝天,倉庫旁堆滿一捆捆草繩。合作社負責人潘洪成說,草繩以秸稈為原料,綠色環保,用途廣泛,既可用來纏繞枝干,作幫助樹木越冬的“棉衣”,還可用于瓷器、磚瓦、機械、建材等的包裝。
灌南縣田樓鎮家兵秸稈專業利用合作社負責人周家兵告訴記者,草繩、草簾等秸稈編織品行情不錯,合作社已在江蘇南京、常州等地建立了穩定銷售渠道,高峰時期每天可發貨2—3車,每車15噸左右,利潤可觀。
小小秸稈,全身是寶。灌南縣副縣長周文生介紹,除了鼓勵各類編織品外,灌南還大力發展秸稈板材、食用菌培養基、生物質材料等產品,充分挖掘秸稈潛在價值,延伸秸稈產業鏈條,將其打造成為重要的富民產業。目前秸稈深加工企業、食用菌企業已初具規模,基本能“吃”掉縣里的秸稈。
除了離田綜合利用,各地也在積極探索,提升農民秸稈還田的積極性。
行走在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鄉間小道筆直整潔,兩旁一壟壟整齊的莊稼地里,大“鐵牛”正在翻地深耕,空氣中滿是泥土的芬芳。
臨淄區有48萬畝耕地,有種植玉米、小麥的傳統。敬仲鎮白兔丘北村村主任張磊說,以前缺大農機,還田成本高,農民響應不積極。淄博市通過財政補貼,推行玉米秸稈統一機收還田,旋耕、深耕、再旋耕,這樣的還田方式有效降低了耕作負擔,改善了土壤結構,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20%以上。
張全國說,目前秸稈綜合利用方式可總結為“五化”,即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截至2017年底,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3.68%,其中肥料化56.53%、飼料化23.24%、燃料化15.19%、基料化2.32%、原料化2.72%,形成以農用為主,農用中以肥料化和飼料化為主的利用格局。
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李波介紹,從2016年開始,原農業部和財政部開展了秸稈綜合利用試點建設,已累計投入中央財政資金25億元,目前試點省份在秸稈農用水平、收儲運專業化水平、市場化利用水平、綜合利用科技和標準化水平上取得顯著成效。
但秸稈綜合化利用仍存在不少挑戰。離田、還田利用成本較高就是難題之一。據農業農村部對部分省份調查顯示,以還田為例,黃淮海地區小麥—玉米輪作區還田每畝成本增加76—88元;長江中下游稻麥輪作區每畝增加近60元;華南雙季稻區每畝增加成本在50元左右。
“因秸稈加工廠離農田有一定距離,需要先打捆收集、再轉運存儲。據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調查測算,秸稈離田成本每畝為60—120元,相當于單季作物純收入的15%—30%,在沒有專項補貼的情況下,農民難以承受。”張全國說。
關鍵設備和工藝還有待突破。張全國介紹,國內秸稈打捆小型機械基本成熟,但大型機械依賴進口,缺少成本低、壽命長、市場急需的國產大馬力機械。
扶持政策也需要完善。金書秦說,針對秸稈利用經營主體用地、用電等需求,相關部門應在深入調研基礎上,完善對經營主體保障支持體系,激發各類社會主體參與產業積極性。
加強引導,培育有實力的經營主體,出臺更*的幫扶政策。
秸稈綜合利用是形勢所迫也是大勢所趨。農業農村部提出,力爭到2020年,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東北地區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50%重點縣市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露天焚燒現象顯著減少;力爭到2030年,全國建立完善的秸稈收儲運用體系,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格局,基本實現全量利用。
實現上述目標,任重道遠。如何加快秸稈產業發展,提升綜合利用率?
“應充分發揮市場作用,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培育有實力的經營主體,做大做強產業。”金書秦說。
李波說,目前各地發力培育了一批規模大、機制活、服務能力強的專業化服務組織,促進了農機大戶、收儲合作社、加工企業等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比如四川省已有秸稈利用專業合作社7335個、企業529個。陜西省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共建設農機專業合作社180個。
“也應看到,相關市場主體規模較小,實力較弱,抵御風險能力較差。秸稈產業化、規?;潭扔写嵘?。政府部門應該在資金、技術和扶持政策上提供更多幫助,激發他們的積極性。”金書秦說。
爭取多方資金投入,破解成本難題。李波介紹,各地積極探索財政扶持,在落實國家稅收、信貸、生物質發電、農機購置補貼等優惠政策的基礎上,不斷加大配套政策的創設力度,為秸稈綜合利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比如,江蘇省對全省秸稈還田實行平均20元/畝的普惠性補貼,對秸稈離田作業、收儲利用設備購置、收儲站點建設等方面給予專門性的補助,推動秸稈還田、離田產業化發展。河北省因地制宜探索多種儲運模式,石家莊鹿泉區創新以政府為主導的“零散秸稈收儲運”模式,定州市發展以企業為主導的秸稈收儲運模式,平泉市依托經紀人發展分散型收儲運模式。
加強技術創新,著力解決科研和應用兩張皮問題。李波說,把科研主戰場放在田間地頭,*對接現實需求。同時建設科研轉化平臺,實現從科學研究、示范試驗到應用推廣的一體化體系,形成技術先進、經濟可行和推廣可操作可復制的模式。
因地制宜,秸稈利用推廣模式不可一刀切。“廣大農村地區自然地理條件各異,資源稟賦不同,應因地制宜推行秸稈綜合利用。”金書秦說,“東北部分地區上凍時節早,秸稈深翻后腐化速度較慢,一味推行還田,反而不利于農業生產。針對這一情況,應重點考慮秸稈其他利用方式。”
山西省合理確定試點縣秸稈綜合利用實施的重點環節就很有特色。在晉北干旱冷涼地區,秸稈還田不容易腐爛,土壤過于疏松,結合地處農牧交錯帶,草食畜養殖發達的特點,集中資金扶持秸稈飼料化利用環節;在晉中地區,生物質電廠相對集中,重點扶持秸稈能源化利用環節;在晉南地區,針對復播玉米面積大,收獲期短,以及夏季高溫高濕的氣候特點,在秸稈還田和有機肥加工環節加以扶持。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