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會寧,老百姓常說當地有三寶,“土豆、洋芋、馬鈴薯”,還戲稱一日三餐全是“羊魚蛋”。由此可見,馬鈴薯在當地群眾心中的分量有多重。
在脫貧攻堅中,甘肅會寧縣因地制宜提出了“守住一頭子,多做幾樣子”的增收思路,助推脫貧增收。這個“一頭子”就是指以黑膜馬鈴薯種植為主的基礎增收產業。過去曾是充饑糧的馬鈴薯,如今承載起脫貧致富的新希望。
金秋十月是會寧農民收挖銷售馬鈴薯的季節。“今年縣里搞馬鈴薯線上線下促銷活動,精品一斤能賣到一塊五。”這個消息一經傳開,許多農民不顧勞累,趕著收獲馬鈴薯,爭取賣上好價錢。
會寧縣漢岔鎮是省級深度貧困鄉鎮,在通往該鎮的公路上,一輛輛滿載著馬鈴薯的三輪車歡快地駛向鎮里。在鎮里的廣場上,收購場面熱火朝天,廣場上停了幾十輛三輪車,農民們有的在挑揀,有的在登記,有的在點錢,圓碩的馬鈴薯堆成一座座小山。
“我已經到收購點上售賣9次了,今年能賣8000多斤、收入12000多元。”漢岔村農民胡立漢高興地說。2016年,他聽說種馬鈴薯政府補助地膜,并且合作社提供籽種,就嘗試種了5畝,結果當年收入8000多元。嘗到甜頭的他今年種了10畝黑膜馬鈴薯。
“我種的土豆是良種,一畝地能挑出400多公斤精品,其他的也能賣1.2萬元,今年僅土豆收入就在2.4萬多元,比打工要強好幾倍。”交談中,胡立漢細細地算了筆賬。
在收購點上,我們看到農民售賣“精品土豆”時要進行實名制登記。收購點負責人解釋說:“按照縣里的要求,實名制登記主要是通過嚴把關口,真正把這份‘紅利’讓到老百姓手中。”
在*脫貧工作中,會寧縣把每年種植100萬畝黑膜馬鈴薯作為農民增收的基礎產業來抓,動員貧困戶人均種植兩畝馬鈴薯。今年,會寧縣開展了“舌尖上的綠色——會寧馬鈴薯線上線下促銷活動”,組織馬鈴薯合作社、郵政公司深入貧困鄉鎮,以高于市場價1元的價格收購精品。為了擴大網上訂單,會寧縣發動在外工作的會寧籍人士和全縣廣大黨員干部職工,積極宣傳推介銷售。活動開展40天以來,網銷訂單已累計達到3.7萬份,會寧馬鈴薯銷往全國各地。
“我們搞這樣*活動,目的就是為了整體拉動馬鈴薯的收購價格,讓農民增收*化。同時引導大家科學化種植,提高馬鈴薯的商品率,為進一步夯實會寧馬鈴薯產業打下良好基礎。”會寧縣委負責人說道。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