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偶爾陽光明媚,但天氣仍然被寒冷包裹,走進七星關區觀音橋街道,在橋頭邊村委會旁,一塊“養蜂基地”的牌子顯得格外搶眼,沿著牌子指示的方向,來到養蜂合作社的辦公室。
一進門,首先映入眼前的是擺放整齊的幾缸蜂蜜;另一邊,一個中年男子正坐在電腦旁,他便是合作社的負責人王環江。
此前,王環江和村里的其他村民一樣,屬于外出務工人群中的一員。2016年年初,厭倦在外漂泊的王環江聽說老家正引導村民發展產業,帶領群眾致富,而村里準備發展的產業中,養蜂吸引了王環江,因為他之前有過養蜂經歷。回到家后,為了更深入了解養蜂,王環江先后銅仁、遵義等地進行了考察學習。期間,他看到了養蜂的正規化和規模化,以及所產生的效益,于是他下定決心開始養殖。
有了初步規劃后,王環江找了兩個合伙人便開始租地、引進蜜蜂。短短兩三個月時間,蜜蜂就發展到180箱,總投資近四十萬元。預計很快規模達到2000箱左右,產值120萬。
在王環江的養殖點,到處是桃樹、梨樹,在距離養殖點幾十米的地方,已經依稀能聽到蜜蜂“嗡嗡嗡”的叫聲了,一箱箱蜜蜂有序地擺放在林間地頭;陽光照射下,蜜蜂顯得格外活躍,為枯燥的午后增添了絲絲樂趣。
“剛開始的時候,占地沒有這么寬,成立‘七星關區真武中鋒養殖專業合作社’后,現規模已經達到800箱左右,投資股東近10人,投資額有56萬。”王環江說,合作社成立后,村里有兩家貧困戶用土地在合作社入了股,另外三家通過特惠貸貸了五萬元,通過合作社農戶的方式也入了股;同時,這些貧困戶都在養殖點上班,不僅有工資、提成,年底還參與分紅。
“合作社的規模將會越做越大,希望更多貧困戶能加入到其中,一起將養蜂的‘小產業’做大,帶動更多人發展致富。”對于合作社的發展,王環江有屬于自己的長遠規劃。
王環江成立合作社后,根據相關政策,合作社規模只要達到100箱,政府就給予*性五萬元的補助;另外,參與到合作社共同養殖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七星關區扶貧辦給予一戶五箱,每箱900元的補助。政府這些補助政策,不僅緩解了合作社的經濟壓力,還讓貧困戶搭上了養蜂的“順風車”。
養蜂點旁,一個工人正忙活著將飛附在蜂箱外的蜜蜂趕進蜂箱內,“他就是今年村委會介紹入股合作社的股東之一。”王環江邊說,邊向他那邊走去。
此人名叫聶忠勇,是橋頭邊社區村民,典型的因學、因病致窮。聶忠勇一家的家庭條件一直不好,由于供兩個孩子上學,家中幾乎是一貧如洗,還欠下了一些債務。后來,頂梁柱聶忠勇患上脊椎炎,喪失了做重活的能力,一家人陷入了困境。但就在去年,在村兩委的介紹下,聶忠勇通過特惠貸貸款,順利入股了王環江的合作社,不僅成了股東,還在養殖點做上了輕松的養蜂工作。
“生病后,有需要干重活的地方都不用我,兩個孩子還在讀書,生活實在無法。但去年村里面介紹我加入合作社養蜂后,每個月的工資加提成有近3000元;同時,特惠貸入股到年底還能分紅*6000。”聶忠勇說,這樣不僅孩子的學費有了著落,還能攢錢還債。
與聶忠勇一樣的還有村民糜祖學,王環江的合作社成立后,他摒棄了傳統的養蜂法,通過特惠貸貸款加入了合作社,同時他和兒子都在養蜂點上班。按照糜祖學的算法,年底兩個人的工資加上分紅,*也有五六萬的收入,脫貧并不是問題。
截至目前,在王環江養蜂合作社的帶動下,橋頭邊社區已經有6戶26人實現了脫貧。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