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離不開真金白銀的投入。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財政必須主動擔當作為,著力構建完善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
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央財政積極部署支持鄉村振興工作,建立健全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強調公共財政預算向農業和農村傾斜,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近日,財政部又印發《貫徹落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對財政系統保障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作出全面安排。
有謀劃,有行動,必有成效。一年來,財政支持鄉村振興成績明顯。全國范圍內全面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改變了傳統支農模式;國家現代產業園創建工作開局良好,為打造質量興農的引領示范平臺奠定了基礎;《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漸次落實,重點領域補貼制度改革日臻完善;強化脫貧攻堅投入保障,扶貧資金動態監控機制逐步構建。
實踐孕育思想,思想引導行動。財政支持鄉村振興富有成效,根本原因在于新時代下的理念創新。下一步工作要在轉變理念上狠下功夫,落實好新時代的新使命。
財政支持要實現從重物到重人的理念轉變。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的振興”,財政發力要從重物轉為重人。堅持“以人為本”理念下的人的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之關鍵,只有實現了從過去重“物”到新時代重“人”的觀念轉變,才能有效推進可持續發展。
財政支持要實現從短期性到戰略性的理念轉變。鄉村振興具有長遠性、持續性、艱巨性,決定了財政支持的長期性。有些地方政府在推進鄉村振興時帶有急躁心態,認為幾年內就能完成振興,這是急于求成心理。財政支持鄉村振興要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瞄準2022年、2035年、2050年的關鍵時間節點,健康有序推進,久久為功。
財政支持要實現從“被動埋單”到“主動請客”的理念轉變。財政要改變“財政就是買單者”的被動思維,積極參與鄉村振興所涉及領域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著力解決制度碎片化和資金碎片化等問題,確保財政資金的可持續性和績效。要改變“財政*論”,財政要“到位”,同時也要避免“越位”“錯位”。
財政支持要實現從“加大投入”到構建多元投融資機制的理念轉變。財政作為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主要資金供給者,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鄉村振興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但也要認識到,鄉村振興所需龐大資金不是政府財政能夠*擔當的,而是需要多元籌資。要樹立“財政引導、市場化運作”的理念,完善投融資體制,拓寬投融資渠道,吸引金融資本和民間資本進入市場,形成多元化投融資體系,合力推進鄉村振興。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