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把“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措施之一。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就要致力于傳統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堅持“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發展原則,堅持走綠色發展的道路,促進我國農業經濟體系的調整,維護農業發展的健康和穩定。
建立低碳結構,發展生態農業經濟。要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逐漸減少草地沙漠化,就要在低碳經濟上做文章,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經濟。與此同時,在同等資源的條件下,應致力于資源利用效率的不斷提升,并盡可能地減低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簡言之,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就應秉持優先保護環境資源的原則,做到有節制地開發農業經濟,以促進我國傳統農業逐步往低碳、環保的方向發展。
確立低碳理念,發展可持續農業經濟。要切實提升人們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的自覺意識,就要不斷強化人們的低碳理念。因此,要想從根本上促進我國傳統農業經濟的轉型,便需要進一步加強人們對低碳理念的貫徹,尤其是針對處于農業生產*線的農民,如此才有利于我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進而保證我國農業經濟始終處于良性循環的狀態。當然,考慮到我國人口數量的龐大以及對糧食的巨大需求,若僅是依靠我國目前的農業生產力,顯然無法滿足這樣的需求。因此,要想真正達到強國富民的目標,便需要在發展科技經濟的同時注重農業經濟的發展,而要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也不應僅是停留在現代化的機械方面,而是要向廣大從事農業生產工作的農民灌輸科學的農業生產理念,并積極宣傳新型的種植方法,如此才有利于促進農業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加強低碳經濟宣傳,提高低碳生產管理力度。當前,低碳環保理念雖已在工業產業領域得到了大力的普及與宣傳,但針對農業領域卻尚處于宣傳的初級階段。在此階段中,由于農民對低碳經濟的認知與理解不足,客觀上必然大大增加宣傳工作的難度。為此,我們一定要時時事事處處不斷加大低碳環保理念的宣傳與推廣,讓廣大農民真正認識到低碳農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把低碳理念貫穿于現代農業生產的每一個環節。
提高對低碳農業的支持力度,促進低碳環保成本內在化。推動農業低碳化生產,其關鍵之關鍵就在于,如何促進低碳環保成本的內在化。對此,政府有關部門應在堅持市場調控的同時,不斷加大對低碳農業發展的宏觀調控力度,以優化農業資源配置并規范農業生產行為,進而達到低碳環保的目的。如,政府有關部門可推出低碳環保稅,將環境污染的成本融入到農業的生產成本之中,如此必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對環境破壞以及資源浪費行為的遏制作用,進而滿足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
強化文化教育,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不管任何時候,人都是生產及推動生產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促進我國農業生產低碳化目標的有效實現,務必要重視對農民的文化教育,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與此同時,各地也應結合自身的地理條件因地制宜地發展低碳農業,并派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予以現場指導。只有這樣,不僅有助于低碳發展理念的宣傳與推廣,還能促使農民理解并接受,從而推動農業低碳生產的發展進程,并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
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為促進我國農業逐步往規劃化、低碳化的方向發展,必須加強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以促進我國農業逐步往規劃化、低碳化的方向發展。當然,要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首先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深入實地調查研究展開調研,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法律法規與農業發展實際相匹配,從而促進我國農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只有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才能為低碳農業的發展保駕護航,才能有力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現代化轉變;只有把相關的法律法規作為低碳農業發展的依據與標尺,才能從根本上實現農業生產的轉變和農業機構的優化升級,才能從根本上促進我國傳統的農業生產真正走上“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健康、良性的低碳發展之路。
加強低碳技術的指導和培訓,堅持走科學化、可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農業生產低碳化,其目的在于促進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的協調與統一,進而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因而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政府相關部門應不斷加強對農民的低碳技術的指導與培訓,以不斷提高農民的低碳技術素質,并確保各項資源的合理配置,如此才有利于實現低碳農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化。與此同時,在實際的低碳農業生產過程中,政府相關部門還應積極引進國外的相關先進技術與生產方式,以推動我國農業的現代化進程,從而促進我國農業、農村、農民的同頻共振、協調發展。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的不斷創新,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為此,要把“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措施之一落到實處,就要把發展低碳經濟視作我國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之舉,抓緊抓好抓出成效,從而使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與保護自然環境相得益彰。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