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有色地質勘查局機關QQ群被購買百香果的信息持續刷屏,機關各黨支部書記在群里爭相述說著本支部黨員購買來自贛州市贛縣區吉埠鎮社建村村民自己種植的百香果情況。
據統計,截至當晚7時,該局機關54名黨員全部自愿通過“社建村扶貧助農土特產網絡銷售平臺”,購買了剛上市的百香果,人均購買5斤。按照10元一斤計算,贛州市翰林橋果蔬專業合作社當天即入賬2700元。
社建村為該局定點包扶貧困村。全村共有352戶,總人口1359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8戶171人。
在社建村,提起江西有色地質勘查局,無人不曉,沒人不知。村民們*難忘懷的是,3年多來在該局的大力幫扶下,自己的生活和身邊的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戶一策”貴在* 產業幫扶后勁十足
種植百香果為該局在扶貧工作中結合當地實際引進的創收產業。自2016年引進之后,逐年擴大,如今已達100畝,在合作社務工的農戶人均每年增收3000元,村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引進百香果產業為村民脫貧致富邁出了關鍵一步,可村里離*近鄉鎮都有8千米路,年邁的老人更是無法把手中豐碩的果實變成可觀的收入。江西有色地質勘查局借助互聯網,打造了“社建村扶貧助農土特產網絡銷售平臺”。
村民說,駐村扶貧工作隊不僅幫助引進、科學種植,還動員各種資源幫助銷售,實現了生產與銷售的“零距離”,徹底解決了村民后顧之憂。
一沒資金,二沒技術,三沒銷路,怎樣幫助農民克服“等靠要”思想,大力發展百香果產業?該局改變“單打獨斗”的局面,握指成拳,通過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調動多方力量,解決了這一難題。
社建村出土地,個體投資者出資金,局配套出臺獎補資金并提供技術支持,不僅閑置土地得以盤活,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村民也靠勞動增加了收入,個體投資者也有回報,實現了多方共贏。
“有了產業,脫貧就有指望,信心也更足了。”該局不僅大力發展了百香果種植產業,還幫助社建村分別引進發展了甜葉菊、沙田柚、油茶等多種綠色低碳產業。
因戶施策,一戶一策。該局為34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制定了產業幫扶規劃,簽訂產業發展協議,扶持資金按照每戶1000元的標準,分3年發放。同時,在政府給予產業獎補的基礎上,出臺了配套產業獎補辦法,給予貧困戶產業獎補資金,連續兩年配套發放。
產業扶貧具有可持續性,不僅有效調動了農民積極性,還能有效應對返貧現象發生。看著自家門前2畝多沙田柚苗逐年茁壯成長,村民劉二孜十分高興。他說,明年沙田柚苗就可以進入盛果期,這下自家的收入可有了穩定保障,再加上養的140多只鴨子和在鎮里做油漆工的收入,未來幾年都不愁沒錢花。
產業引領致富路。2015年,該局剛進駐時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300元,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2700元。通過幫扶,2017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5800元,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3600元。2015年村集體收入約為5000元左右,通過2016年引進贛州市翰林橋果蔬專業合作社和2017年的光伏發電項目,2017年社建村村集體收入約為4萬元。2018年村集體收入預計超過5萬元。
基礎設施加大投入 村容村貌翻天覆地
“要致富,先修路。” 基礎設施往往是影響脫貧致富的短板和瓶頸。
該局在自身資金緊缺的情況下,仍加大資金投入,下大力氣解決影響脫貧致富的關鍵環節。2015年該局出資40萬元建設棋盤山橋,解決了本村及鄰村1萬多人出行難的問題;2016年又出資15萬元建設湯屋橋,方便了近200人出行,還投資30萬元新建了村委會辦公樓;2017年出資43萬元新建了村文化廣場及其配套設施。
今年,該局又出資55萬元新建了上壩組至下壩組1.3千米道路及跨溪橋,6個自然村全部修建了3.5米寬的硬化道路。
補齊基礎設施短板之后,該局又啃下了村莊整治這一“硬骨頭”,整村實施優化美化環境工程。在和村民充分溝通協商的基礎上,配合當地政府,協調村兩委班子、村民等各方力量,整合各路資金,圓滿完成了這些工程。
3年多來,社建村累計拆除建筑面積31000多平方米的無人居住土壞房,全村農戶安全飲水達標率為*,村委會通寬帶,所有農戶全部都能通電、收看電視節目,還建成了村衛生室、文化廣場戲臺、農家書屋、多功能活動室、宣傳長廊……
該局累計投入183萬元用于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解決了村“兩委”班子辦公難的問題,還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
57歲的村民郭瑞發說:“憑良心講,你們單位修橋修路,建村委會辦公樓和文化廣場,出了很大力,我永遠不會忘記!”他說,兒孫們生活在這里會越來越幸福。
“由于這些年社建村越來越美,附近贛縣甚至贛州市的不少私人老板都來我們村詢問、考察,想搞鄉村旅游。過去的窮山窩今天也能引來金鳳凰了!”村黨支部書記湯石秀憧憬著社建村未來的發展。
脫貧攻堅責任重大 抒寫干群魚水之情
“東昊書記,你又來了!”正在自家地里勞作的村民戴六斤遠遠地看著健步走過來的駐村*書記史東昊,笑著打招呼。
在社建村,村民們每每看到江西有色地質勘查局的干部,都像見到了自家人,特別親切,不僅打招呼、嘮家常,還時常客氣地把他們招呼進家,倒杯茶水,拿出花生瓜子或者當季水果,圍坐一起,天南海北地聊天。
“機關干部全部要去扶貧點!”該局在進駐社建村之初,局黨委就決定局機關全體干部要分批輪流下基層。
這樣一來,不僅讓“一對一”結對幫扶措施落地見效,還讓機關干部在群眾工作中得到實際鍛煉,轉變了機關作風。更多的是,村民和機關干部培養了感情,交上了朋友。
除常駐該村的3名扶貧干部保持不變之外,其他機關干部每年至少分10批,每批6人,集中駐村蹲點時間至少7天。
“干部和村民在實際接觸中加深了解,在結對幫扶中增進感情,村民們也很滿意。” 吉埠鎮黨委書記曾繁勝對該局機關干部全員上陣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這一做法表示欽佩。
同吃、同住、同勞動。集中分批駐村蹲點期間,扶貧干部來到結對幫扶的貧困戶家中,開展“一對一”幫扶共建,挨家挨戶開展政策宣講、助力完成“微心愿”、節日送溫暖、金秋助學、搶收搶種……
不管是炎炎烈日,還是寒冬臘月,一年四季,社建村家家戶戶都有小分隊成員忙碌的身影,田間小路上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他們為扶“百樣貧”解“千種困”灑下了汗水,留下了溫情。
朱俊英,該局重點扶持的貧困戶。2018年3月12日植樹節當天,史東昊將20株沙田柚種苗分發到他手中,同時贈送了150株臍橙種苗,并鼓勵他發展種植產業,好好管理。
由于朱俊英妻子患有精神疾病,家里只有他一個勞動力,駐村工作隊又抓緊時間幫他搶種了50余株臍橙苗,這批臍橙苗將成為朱俊英家穩定可持續的收入來源。
朱俊英難掩感激:“你們這么幫助我,我一定會做出成績來!”
“不搞錦上添花,都是雪中送炭。” 該局正是通過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為每一戶找到了戰勝困難的“金鑰匙”。
一晃,3年多時間過去了。如今的社建村,23戶貧困戶100人穩定脫貧,剩余的25戶未脫貧貧困戶已有20戶在2018年初提出退出申請,現正依照貧困戶退出“七步法”依規退出。
在該局全力幫扶下,社建村實現了“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收入達標,不愁吃、不愁穿,住房、教育、醫療有保障),村民解決了危房、土坯房問題,沒有一名適齡學生因貧困而輟學,住院報銷率超過90%。
前不久,記者再次走進社建村村委會,駐村扶貧干部葉世清、史東昊、王浩正忙碌著通過“社建村扶貧助農土特產網絡銷售平臺”,為剛剛上市的紅薯、花生、臍橙尋找買家。他們說,脫貧攻堅進入倒計時,只有不到兩個月時間了。越到*后關頭,越容不得半點松懈,我們一定要打贏脫貧攻堅“秋冬會戰”,確保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