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林業果樹科學研究院建院60年來,在推動地方林果科技創新、服務產業發展、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北京林果院涌現出一批敢于擔當、攻堅克難、奮發有為的先進人物,成為新時代“林果人”服務和奉獻“三農”的典范。
該院院長王玉柱,長期堅持深入科研和生產一線,練就了深厚扎實的科研功底。盡管事務繁忙,他仍然抽出時間赴京郊各區縣提供科技服務,每年均超過20余次,為京郊果農提供先進實用的技術。他在果樹種質資源創新和新品種選育研究方面成績突出,建立了北京市杏、李種質資源圃,收集300余份杏、李資源,并*構建了我國杏核心種質,為更好地利用資源開展育種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值得一提的是,他收集、挖掘的仁用杏品種“龍王帽”,已成為全國的主栽品種,目前在我國三北地區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累計創造效益幾十億元。另外,他還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于2006年組建了香營鄉90余人的“金剪子”果樹修剪服務隊,向北京市及周邊省份提供果樹技術服務,其先進經驗在北京市廣泛推廣,帶動了全市范圍內120余支同類隊伍的壯大和發展。
從事板栗科研與推廣工作已有20多年的曹慶昌,這些年來一直戰斗在為京郊栗農板栗科技服務及科技幫扶的前沿陣地上。圍繞“良種、修剪、病蟲害控制、低產樹改造”四大問題,他加強對重點產區的科技服務及幫扶工作,發揚“腳踏實地,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及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不斷向栗農推廣新成果、新技術,開拓科技服務內容、豐富服務形式。近些年,他對板栗產區20余村開展科技服務,使廣大栗農全部接受板栗新成果、新技術在板栗樹上應用,真正實現了把論文寫在了板栗樹上。他幫扶的房山區南窖村,通過實施板栗提質增效綜合技術后,畝增效益達907.2元,增產增收效果顯著。
遠在新疆和田的北京援疆干部張銳,選擇了把自己半生積累的專業技術,傾注在和田這片熱土上。作為院里的一位林果專家,他負責北京市重大援疆項目——和田國家農業科技園先導區的推進。結合全國各地園區建設的經驗教訓,經過一個個不眠之夜,他確定了一種新的園區運行機制:政府指導、企業運作、農民參與。從去年9月開始,先導區引進了30個農業特色示范種植項目,全套種植技術隨之推廣,包括沙漠土壤改造以及節水技術等關鍵難題得到破解,這讓和田農業技術和產業發展實現了飛躍。更令人感動的是,去年9月,他的妻子郝王紅也來到和田京都幼兒園支教,將一片愛心奉獻給和田各族兒童。自此,他們成為北京市援疆隊伍里*一對援疆夫妻。
奉獻無止境,盡是“三農”情。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北京林果院的黨員干部和科研人員,選擇堅持扎根基層、服務“三農”,在廣袤的鄉村和田野繼續書寫“林果人”的光輝事跡。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