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70年的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的原藥生產國,在世界農藥市場占據主導地位。我國的農藥工業是在仿制國外品種的基礎上發展壯大起來的,農藥的創新研究經歷了仿制、仿創結合及自主創新幾個階段。
在國家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我國的新農藥創制事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取得了極大的突破,特別是近10年來,我國農藥創制研究者在新農藥的基礎研究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在農藥靶標的發現、作用機制的研究、新農藥先導發現平臺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現在我國新農藥創制體系不斷完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不斷提高,引導農藥工業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格局正在形成,技術創新活動由國家行為轉向企業行為的基礎正在確定,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具有新農藥創制能力的國家。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先后產業化了一批有機氯、有機磷及氨基甲酸酯類農藥。隨著有機汞、有機氯、有機磷等農藥的負面效應凸顯,國家先后逐漸對部分農藥品種進行了“減產和禁用”。為了尋找高效低毒的品種,經過我國科學家的不斷努力和扎實的工作,發現了諸如乙基大蒜素、井岡霉素等品種,20世紀70年初,沈陽化工研究院張少銘先生等人研究和產業化多菌靈,并在小麥赤霉病中發揮了重大作用。這期間,國內先后仿制了稻瘟凈、異稻瘟凈、克瘟散等有機磷品種,研發了如托布津、甲基硫菌靈等高效內吸性殺菌劑,一系列三唑類殺菌劑也陸續產業化,并應用到農業生產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專利法歷經多次修改,給我國農藥工作者帶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促成了我國農藥的創新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加速了我國由以仿為主、仿創并舉向自主創新邁進的新時期的到來。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九五”計劃期間),在國家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建成了北、南兩個農藥創制(工程)中心,形成了沈陽化工研究院和南開大學為主的北方中心和以江蘇、湖南、浙江、上海院所為主的南方中心;共形成了六個農藥創制基地,并支持了一些其他有研發能力的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以及40余家企業建立農藥創新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中間試驗車間或產業化示范企業。隨后的“十五”“十一五”以及“十二五”期間,國家都將農藥創制、科技攻關和“十一五”及“十二五”科技支撐項目列為重要課題,加之國家“863”“973”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持續大力支持,我國農藥新品種的研發和關鍵技術開發工作出現了扎扎實實又欣欣向榮的局面,出現了一批創新品種、關鍵技術以及新農藥的創制研究理論。
依托各類創新平臺和項目,研發出了一批創新性成果和產品。我國的新化合物合成能力已達到3萬個/年,篩選能力達到6萬個/年。創制出毒氟磷、丁香菌酯、氰烯菌酯、氟嗎啉、丁吡嗎啉等多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綠色高效新農藥品種獲得登記。
我國農藥產業化研究和田間應用技術進展顯著,如貴州大學等通過無溶劑催化合成,建成了年產200噸原粉生產裝置,總收率達80%,純度98%,實現了我國*個仿生合成的植物免疫激活抗病毒新農藥毒氟磷的節能減排和清潔化生產。同時以毒氟磷為核心,構建了種子處理、健身栽培和大田蟲病藥物協調使用的全程免疫防控的技術,并在全國進行了大面積推廣應用。解決了農作物病毒病防控重大難題,防治效果和增收節支效果突出,該研究成果獲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此外,沈陽中化農藥化工研發有限公司創制開發的殺螨劑乙唑螨腈、湖北省農科院創制開發的大黃素甲醚、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創制的氰烯菌酯、浙江新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創制開發的噻唑鋅等新農藥,在產業化生產和田間應用上均取得了顯著效果。
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由科技攻關和技術支撐項目取得登記證的創制品種已有40余個。創制新品種和技術創新,特別是關鍵技術的突破,極大地提高了我國農藥工業的整體水平。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