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西撫州市臨川區牢固樹立脫貧攻堅是*民生的理念,堅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因人而異的脫貧原則,*選擇產業脫貧的路子,不斷拓寬貧困戶的增收渠道,極大地提高了產業脫貧的效率。
截至目前,該區已經有5000多戶貧困戶通過發展產業脫貧致富。
臨川是農業大區,400多個村的村情各有不同,發展產業的道路各不相同。各駐村干部在充分熟悉村情的情況下,因地制宜發展符合各地實際的產業,減少了“水土不服”的錯配。
高坪鎮東源村地處丘陵地帶,山地資源豐富,卻一直閑置。駐村干部經過認真商討,在分析市場行情和廣泛征求貧困戶的意見后,決心將荒山空地變成油茶林。隨后,他們積極協調爭取市、區的產業幫扶資金,請來專業設備平整200畝土地,多方奔走讓愛心企業家捐獻油茶苗木。油茶栽種后,每戶貧困戶享有10畝油茶10年的收益,預計每年可增收近2萬元。
大崗鎮下門村利用村旁的山地發展無花果種植,帶動14名貧困戶脫貧;騰橋鎮全家村把村口的閑置土地建設成為田園綜合體,吸引市民前來觀光、旅游。這些變化都源于各地充分利用村里閑置資源,把產業扎在家門口,實現人不出村、村頭脫貧。
臨川區針對各鄉鎮傳統產業眾多的特點,因勢利導,采取多種措施幫助貧困戶從事傳統產業。
榮山鎮種植燈芯草歷史悠久。該鎮把燈芯草作為*脫貧產業,在新安村以“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對18戶貧困戶實施綠色產業脫貧。合作社租賃水田60畝,并提供種苗、技術和收購,貧困戶每人認種1畝,年增收1萬元以上。
青泥鎮是蜜橘種植大鎮。該鎮從技術、勞力、銷售等多方面給以幫助,讓50多戶貧困戶通過種植蜜橘過上好日子。溫泉鎮楊源村指導16名貧困戶種植柚子樹,戶均年增收6000余元。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臨川區根據貧困戶的自身條件和家庭情況,因戶施策,讓每戶貧困戶有產業、有幫扶、有錢賺。
湯錦堂是河埠鄉河埠村*扶貧戶,今年63歲。鄉政府和區發改委駐村干部根據他的身體狀況和實際條件,從資金和技術等多方面提供幫助,使其實現養牛創業的夢想,年增收上萬元。嵩湖鄉江下村貧困戶黃茂林肢體殘疾,干不了重活,但他會養雞。鄉政府出資為他建造雞棚,企業負責提供雞苗、技術指導和銷售,一年增收6000余元。
因人而異,才能夠真正做到*;貧困戶有能力做,產業脫貧才能夠落到實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