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青海省海東市通過貧困戶自我發展、村級組織及新型經營主體帶動、縣域產業拉動三重疊加效應,促進貧困群眾可持續穩定增收。
該市因村因戶施策,大力發展到戶產業。全市累計投入8.14億元扶貧資金、4.8億元小額信貸資金,扶持13.9萬名有能力、有意愿的貧困人口發展特色果蔬種植業、生態畜牧業、家庭手工業、商貿流通以及鄉村旅游等到戶扶貧產業,構建了以貧困戶為主體的家庭經營型產業發展模式。實施互助發展資金項目,*性投入3.17億元,按每村50萬元的標準,在634個貧困村建立互助金組織,入會戶數達到5.5萬戶,其中貧困戶2.39萬戶,安排村集體經濟扶持資金,實現1578個有貧困人口的行政村全覆蓋。
同時,按每村300萬元的補助標準,累計投入旅游扶貧項目資金9195萬元,通過專業合作社、旅游企業帶動等模式,扶持48個村發展農業觀光、鄉村度假、文化體驗等特色鄉村旅游產業。通過實施旅游扶貧項目,在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的同時,帶動2320戶8736名貧困人口增收。注重市場需求和發展前景,累計投入1.78億元,在6個縣(區)扶貧產業園實施19個園區項目,累計帶動貧困人口9868戶33958人。
此外,依托扶貧產業園、勞動密集型龍頭企業等,通過政府引導、資金獎補等方式,積極推進扶貧車間建設,大力發展民族用品、工藝品以及農畜產業加工等手工制造業,實現農民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截至目前,全市建立扶貧車間71個,解決就業崗位1.1萬個,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700人,年人均增收2.4萬元,*可達3.8萬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