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廣西南寧規模化種植養殖推動現代農業發展,鄉村田野呈現一派優美風光。
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2000多元增長至1.2萬元,農業生產從靠人力到靠機器、散種散養到大規模企業化種植養殖,生產方式從粗放到集約生態,農產品質量從忽視到嚴格把關……在與農業打了30多年交道的梁兆強眼中,南寧農業的發展與南寧市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村的大改革大變化無不圍繞著土地。在南寧農業部門工作了30多年,如今是市農委副主任的梁兆強介紹說,改革開放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實施,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也推動了農業跨越式發展。據統計,到*輪農村土地承包期結束時的1997年末,全市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從1983年末的5.31萬公頃增加至35.36萬公頃,增長了約5.47倍。彼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238元,比1978年增長17.35%。
2006年1月,南寧市與全國同步全面取消了農業稅的征收,同時還不斷擴大農業補貼范圍等措施,建立健全支農惠農政策體系,提高了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截至2006年底,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14.7億元,完成農業增加值134.6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33元。
近些年,隨著土地規范化流轉、農村土地經營制度的完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向深入,農業實力獲得了大幅度增強,由此也帶動了農民“荷包”的增加。據統計,2017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15元,總量居全區第六,增速居全區第四,連續多年保持穩定增長勢頭。
多年前,隨著外出打工農民增多,很多農村只剩下婦孺老人,土地很多也都撂荒了。“隨著土地的平整,尤其是這兩年開展土地確權,土地流轉的速度更快了,這為規模化種植養殖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梁兆強說,目前,全市流轉面積已達161.86萬畝,流轉耕地占農戶承包地的32.56%。全市累計有農民合作社4306家,家庭農場829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1家。
“種植的規模化企業目前雖然不是很多,但在火龍果、香蕉、晚熟柑橘這幾個品種上,規模化企業比較多。而養殖規模化已經很普遍了,如商品雞基本都是規模化了。”梁兆強說,規模化種植養殖不僅提高了產品安全和品質,也便于部門監管。
另外,從土地分散到集中,從散養到規模化養殖,也為近幾年大力推動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提供了基礎。2014年,南寧市連續印發了“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創建方案”“農業示范區建設(2017—2018年)兩年行動方案”“示范區擴面提質增效方案”等系列文件,自我加壓深入開展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截至2017年末,全市累計啟動創建自治區、市、縣、鄉四級示范區數量達169個,生態綜合示范村36個。
“以前農民耕種沒有什么機械設備,一畝地兩頭牛都很常見,根本談不上講究科學技術。”梁兆強說,近些年,科技對農業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2017年全年共引進水稻、玉米、蔬菜等農作物新品種140多個,實施推廣測土配方施肥691.32萬畝次,推廣節水技術248.52萬畝次,實施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212萬畝次,綠色防控技術推廣面積493萬畝次。
“近些年,農民從面朝水田背朝天的原始耕種變為農機手。”梁兆強說,農業機械作業近些年得到大力推廣,全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0.25%,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83.3%,兩項指標排名全區*;甘蔗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2.71%,排名全區第二。完成機耕面積1258萬畝,機播(插)面積418萬畝,機械深耕深松面積175萬畝。新增機具1.89萬臺(套)。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479.5萬千瓦,同比增長3.39%。
農業基礎設施近些年也得到不斷完善和提升,“以前養豬養雞都是臭烘烘的,現在都講究生態環保了”。在畜牧養殖領域工作幾十年的梁兆強說起這方面的變化體會更深刻。以前很多都是散養,即使是企業養殖也對衛生不重視,水、尿、糞混在一起,隨意亂排,對環境造成了污染。近幾年,全市推廣畜禽養殖資源化生態養殖,在豬舍設施上采用的是漏縫地板和觸碰式水嘴,將糞便和水分離,基本沒什么污染。2017年,全市規模化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提升改造達70%以上。
另外,在養殖技術上也有所創新,通過添加微生物幫助豬消化,提高抗病性。2017年已經有過半規模養殖場達到這個標準。
據統計,目前,全市已完成299家畜禽現代生態養殖場認證,超額完成自治區下達的年度生態養殖認證30%的工作任務。
隨著農業的不斷發展,人們的需求已經從吃飽轉變為吃好。“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農業生產還不發達,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從老百姓到政府部門關注的都不多。”梁兆強說,現在被嚴禁的在豬飼料添加的瘦肉精,在當時卻是被推廣的,因為那個時候農業生產跟不上需求,豬瘦肉供應比較少也比較貴。
而現在,無論是政府還是市民,食品安全意識都非常高。目前正在加快建設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在部分農貿市場已經開始使用,市民只需要掃一掃商品上的二維碼就能知道這個豬肉或蔬果來自哪里,甚至能夠查到其用藥、用飼料情況。“這也是借助于科技的進步、規模化種植養殖和群眾食品安全意識的增強。”他說,按照以前的散戶種養模式,如果一批豬肉出了問題,農業部門只能追查到村里負責檢驗檢疫的獸醫,無法查到養殖戶,更查不到用了什么藥、吃了什么飼料。
據介紹,2017年,南寧市主要農產品監測合格率達99%以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