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我也是社區的股東了,每年都能分紅,這項改革制度讓我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日前,南京市江寧區東山街道泥塘社區居民吳其琳談起眼下正在進行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難掩喜悅之情。
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界定、固化股權……今年以來,江寧區作為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全面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和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任務,探索有江寧特色的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摸清“家底”,助推“沉睡”的農村集體資產變成老百姓自己的活資本,讓集體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
泥塘社區作為全市農村改革試點,在新一輪股改中參考外地經驗,結合本地實際,探索出股權固化制度。股權固化的核心是將個人股權量化到人、固化到戶,“增人不增股、減人不減股”,不再因家庭成員戶籍、人口發生變化而調整股權,避免了很多矛盾。社區股改后設有集體股、土地股和人口股三種,股權固化后,“持股進城”也沒了后顧之憂。居民吳其琳一家四口,1983年在村里分到土地,如今老兩口已搬到城里居住。雖然戶口遷出不能再享受人口股,但吳其琳一家可以享受4股土地股,2017年分紅1800元。吳其琳笑著說,股改讓他既享受到了集體經營性資產的收益,又不用擔心戶口問題帶來的股權變動。據悉,村民所持的股權僅作為分紅的計算依據,經營管理權仍屬集體所有,股權只能戶內繼承,不能對外贈予、轉讓、買賣、抵債和提現。在推進試點的同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全區各社區全面鋪開。
作為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和前提,江寧全面開展清產核資,完善并實施“3892”工作法,即明確“三個全面”目標、遵循“八個步驟”路徑、執行“九個統一”要求、運用“實測實查”兩種方法,確保清產核資工作質量。目前,全區應開展農村集體清產核資201個村(社區)及2637個村民小組,基本按照規定要求完成了資產調查、公示確認、財務調整,進入成果提交工作階段。
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是“一股了之”“吃光分凈”,而是想方設法把農村集體經濟的“蛋糕”做大做強,為鄉村振興添活力增動力。我區積極創新拓展集體資產運營方式,通過盤活農村土地資源,開發利用集體“四荒”地、人文歷史資源等,發展“美麗鄉村+特色產業+家庭農場+休閑旅游專業合作社”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組織60個村共同注資成立3家農村集體資產股份聯合社,通過購買優質資產(股權)等形式,每年獲得8%~10%的穩定收益;將全區農村集體資產、資源項目情況全部納入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監管,所有資源要素交易“應進必進”,讓農民群眾享實惠得利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