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公布了2019年小麥*收購價格,為每50公斤112元,比2018年下調3元。這一舉動是出于什么考慮?下調小麥*收購價,是否會影響糧食生產和農民收益?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國家完善糧食*收購價政策,改變了價格水平只升不降的市場預期,引導了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增強了市場主體活力,小幅下調小麥*收購價,對農民收入和小麥生產總體影響不大。
糧食*收購價改革連續三年 成效初顯
負責人指出,2004年以來,國家對稻谷、小麥在主產區實行*收購價政策,對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穩定價格總水平、引導結構調整、促進規模經營等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糧食*收購價及其他惠農政策措施的共同作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四連豐”。但近年來,受國內外經濟增速放緩、國際市場糧食價格大幅下跌等因素影響,國內糧食市場形勢發生重大變化,一方面,部分品種階段性產大于需,國內糧食價格大幅高于國際市場,庫存高企,收儲壓力增大;另一方面,農民種植優質糧食的動力不足,市場活力減弱、用糧企業經營困難等問題突出,影響了市場機制發揮作用。
針對這種情況,近年來國家不斷完善糧食*收購價政策,2015年開始,糧食*收購價改變連續7年上調的做法,保持穩定或逐步下調。經過三年的改革,成效初顯。
負責人表示,效果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改變了價格水平只升不降的市場預期,托市收購量大幅減少,市場化購銷發揮主導作用;二是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優質稻谷、小麥的面積逐步擴大,品質逐漸提高,推動我國糧食生產向更綠色和更可持續方向加快轉變;三是增強了市場主體活力,激活了下游產業鏈,糧食加工企業經營狀況向好,實現了產業上下游的協調發展。
堅持穩中求進 市場化改革取向和保護農民利益并重
負責人表示,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糧食生產。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多年來的實踐證明,糧食*收購價政策是當前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直接、有效的手段,是農民安心種糧的“定心丸”。
他指出,近幾年完善糧食*收購價政策遵循的基本思路是,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緊緊圍繞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和保護農民利益并重,著力增強*收購價政策靈活性和彈性,合理調整*收購價水平。
具體來講,一方面,要區別品種、分步實施,逐步將*收購價調整至合理水平,回歸政策的托底功能,既要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又要更加有效地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激發市場活力,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按市場需求種植質優價高的品種,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另一方面,要統籌兼顧、綜合施策,充分發揮財政支持作用,配套完善相關政策,保護好農民利益不受損,種糧積極性不降低,確保口糧*安全。
非常可喜的是,今年新麥上市后,優質優價特征凸顯,優質小麥價格比普通小麥每斤高出0.1元以上,種植優質小麥的農民收入明顯增加,這也有利于進一步引導農民合理種植,不再單純追求產量,而是更加注重品質提升。
小麥*收購價每斤微降3分 總體影響不大
對于2019年小麥*收購價每斤下調3分,該負責人解釋,這是在充分考慮小麥生產成本等情況,統籌市場供求、國內外市場價格和產業發展等因素的基礎上作出的安排,在保持農民種糧收益預期基本穩定的同時,以期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引導糧食供給結構優化。
需要說明的是,下調糧食*收購價并不意味著市場收購價必然下降。糧食*收購價不是市場的實際收購價,而是在市場價格過度下跌時起到托底作用。一般情況下農民隨行就市出售糧食,只有當主產區市場糧價低于*收購價時,國家才啟動*收購價執行預案,指定收儲企業按照*收購價入市收購,避免市場價格過度下跌,保護農民利益。也就是說,通常情況下市場價格都應高于*收購價,價格水平主要由市場供求決定。
經過幾年的政策完善,*收購價向托底功能回歸,市場機制作用更加有效發揮,市場化收購空間進一步拓寬,今年小麥市場收購價基本在每斤1.2元以上運行,高于*收購價水平。而且,在下調2019年小麥*收購價同時,國家將加大“優質糧食工程”實施力度,更好地鼓勵地方和農民擴大優質專用小麥等生產供給,通過優質優價實現農民增收;同時,還將探索開展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充分發揮農業保險在保護農民利益中的重要保障作用。因此,2019年小麥*收購價每斤微降3分,對農民收入和小麥生產總體影響不大。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