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當縣,紅色旅游扶貧效應得到充分發揮,扶貧開發和生態保護的平衡得到良好把握,幫扶方式得到不斷創新
多年以來,甘肅省兩當縣深陷貧困,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秦巴山特困片區縣,到2013年底依然有1.32萬貧困人口。在如火如荼的脫貧攻堅戰中,兩當堅持*扶貧、*脫貧,到2017年底,貧困人口下降到144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38%。國務院扶貧辦近日公告,兩當縣獲甘肅省政府批準退出貧困縣序列,成為甘肅隴南市*脫貧摘帽縣。隴南市委書記孫雪濤表示,巨變的背后,是革命老區人民因地制宜、盤活資源的不懈努力。
點亮紅色旅游
發揮旅游扶貧效應
一大早,住在兩當縣金洞鄉太陽村紅軍街街口的陳翠芳就開始忙碌了,數十個人在她的農家樂里預訂了午餐。農家臘肉、干豆角、豆腐、土雞蛋,深受游客喜歡。“近兩年紅色旅游越來越火,游客越來越多。去年一年,我家僅靠農家樂就帶來6萬元的收益。”
在離陳翠芳農家樂不遠的紅軍街上,一棵700多年的大槐樹和樹下的石碾,是當年“兩當兵變”的歷史見證,不時有游客駐足。1932年,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發動的武裝起義——“兩當兵變”就發生在兩當縣。太陽村是“兩當兵變”部隊改編地,也是紅二十五軍的休整地。
為了擦亮紅色旅游品牌,兩當先后建成了兩當兵變紀念館、兩當兵變舊址、兩當兵變部隊偵察地東山、兩當兵變部隊改編地太陽寺、兩當兵變前部隊駐扎地楊店等紅色旅游景區。2013年以來,景區接待游客105萬余人,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2億元。
兩當創新旅游產業帶動模式,發展農家樂、農家客棧,推廣“景區帶村、能人帶戶、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的旅游扶貧模式,幫助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同時,立足蜂蜜、香菇、核桃等土特產資源優勢,開發出12大類75種旅游商品,加強農產品向旅游商品轉化,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通過鄉村旅游拉動2000多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陳翠芳說,太陽村在2012年以前,還是個貧困村。全村57戶,貧困戶就有47戶,占比高達82.5%。后來,村里成立了“太陽村鄉村旅游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包銷包裝貧困戶農產品,扶持貧困戶開辦農家樂、農家客棧,通過土地、勞務等入股合作社等形式,實現利潤分紅。2016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5200元。
“以紅帶綠、以綠托紅、紅綠結合。”兩當縣委書記梁英介紹,兩當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旅游有機結合,輻射帶動周圍群眾從事與旅游相關的行業,推動鄉村旅游提檔升級,進一步發揮旅游扶貧效應。兩當依托農村田園風光、鄉土民俗資源,開發生態觀光、農耕體驗等多種類型鄉村旅游,培育旅游扶貧示范村7個、全域旅游示范村9個,發展農家樂、農家客棧105家,直接帶動478戶2000余人增收。
激活“綠色銀行”
實現生態和增收雙贏
走進兩當,負氧離子含量高得醉人。這里森林覆蓋率達74%,林木綠化率83.5%,名列甘肅省*
全國前列,被稱為天然氧吧。梁英說:“綠色是我們發展的底色,要讓綠水青山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
把握好扶貧開發和生態保護之間的平衡,兩當實現了生態環境優化和貧困群眾收入增加的雙贏。
在云屏鎮幾個貧困村走訪發現,一個個蜂箱擺放在屋檐下、山坡邊,密密麻麻的蜜蜂穿梭飛舞。“這里是天然蜜庫”,云屏鎮鎮長呂彬介紹。兩當縣山地多、立體氣候明顯、山花蜜源豐富,有蜜源植物144種,一年春、夏、秋三季繁花盛開。“生態好,蜂蜜品質好,知名度打出去后,不愁賣。”
長期以來,兩當受山大溝深、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因素制約,特色產業發展受到束縛,不少群眾守著綠水青山過窮日子。為此,縣里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出臺特色產業獎補辦法、中蜂產業發展意見等扶持措施。根據12個鄉鎮不同的氣候環境,扶持群眾*對接“兩主四輔”(核桃、食用菌為主,蔬菜、中藥材、烤煙、畜禽為輔)和“三養一育”(中華蜂養殖、食用菌栽培、生態雞養殖和苗木繁育)農業特色產業。
如今,特色產業遍布兩當縣的崇山峻嶺,全縣發展核桃420萬株、食用菌900萬袋、中華蜂5.57萬箱、生態放養雞97.4萬羽,實現了核桃、食用菌、中華蜂、生態雞、中藥材、珍稀苗木等特色產業適宜區全覆蓋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全覆蓋。
走近秦南有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很遠就能聞到蜂蜜的香甜,嘗一口原汁蜂蜜,還帶有淡淡的花香味。公司董事長蔣宇仁介紹,公司已對接周邊云屏、興化、顯龍等8個鄉鎮的132戶貧困戶,為他們提供種蜂,提供專業的養蜂技術,派出質量檢驗員全程監督采蜜,以高于市場20%的價格對所產蜂蜜進行收購。
點燃一盞燈,照亮一大片。左家鄉黨委書記王希東介紹,2012年縣里引進黃波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落戶左家鄉,公司開發了食用菌保鮮、烘干等深加工產品,每公斤食用菌經濟效益提升兩到三倍,同時與周邊城市建立訂銷機制,產品遠銷西安、蘭州等多地。當地以香菇、平菇和地栽木耳等為主的食用菌產業迅速發展,保障貧困戶穩定脫貧。
王希東說,以前左家鄉有建檔立卡貧困村3個、非貧困村1個,貧困人口255戶999人,貧困發生率37.7%,貧困人口分布廣、貧困程度深。靠著以食用菌為主的特色農業,2017年底,貧困人口減至2戶7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26%。現在,左家鄉螞蚱河村幾乎家家種香菇,一座又一座的香菇大棚遍布田地里、山坳間,每天都有采菇人奔忙勞作。
創新幫扶方式
帶動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組織起來,創新合作社幫扶。“現在有地租收入、扶貧資金入股分紅和務工費用,還種植了一些苗木。”楊店鎮靈官村貧困戶李維義和弟弟不僅將自家的土地全部流轉給了村上的聯心育苗合作社,并以5萬元*扶貧貸款入股,還在合作社務工。今年5月底,聯心育苗合作社產業分紅,李維義和弟弟分到了4.65萬元。
依托靈官村擁有亞洲*的白皮松天然林這一資源優勢,村黨支部書記曹宗孟牽頭成立育苗合作社,帶動群眾采取土地經營權、“扶貧貸”資金等形式入股合作社,全村151戶村民全部加入合作社當股東。“以產業、股權為紐帶,將村集體與群眾利益、感情聯結起來,形成利益共同體,實現了小康互助。”
“合作社給入股農戶每畝土地500元的租金,再加上每年協助管理的勞工費500元,一畝地光保本收入就是1000元。等產業發展起來后,每個股東還可以得到五成分紅。”曹宗孟說,通過資金捆綁、產業嫁接的形式,減少貧困戶發展產業的風險,以勞動力和土地入股,降低了投資成本,解決了貧困戶發展產業資金不足的問題。
靈官村除了發展以白皮松為主的育苗產業480畝之外,還建成土雞規模化養殖場4座,土雞年飼養量達3萬只;發展香菇種植5萬袋、中藥材種植200畝、中蜂養殖800箱,富民產業多樣開花。2017年底,靈官村全村人均收入9278元,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的42.5%降至零,整村穩定脫貧。
搭建平臺,夯實電商扶貧基礎。“過去受制于交通、物流、信息等瓶頸,優質的農特產品賣不出好價錢,無法穩定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兩當縣電商中心主任程奎說,電子商務打破了空間的限制,打通了特色產品走出大山的快速通道。同時,電商網店與貧困戶利益聯結,“一店帶多戶”“一店帶一村”,貧困群眾農特產品有了穩定的出路,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脫貧產業鏈。
截至2017年底,兩當全縣共開設網店437個,電商銷售額累計達到2.08億元,組織電商業務培訓12774人(次),帶動就業5832人。
塑造品牌,提升特色農產品競爭力。目前,兩當篩選出具有縣域鮮明特色的農特產品10類,對特色產品進行統一包裝、統一價格、統一發貨,創建了“狼牙”“蜜相蜂”等一批知名農產品電商品牌。
梁英表示,《兩當縣全面鞏固提升脫貧成效實施方案》按照“缺啥補啥”的原則,持續推進“一戶一策”,確保穩定脫貧、持續增收。“要確保未脫貧戶如期脫貧,保障脫貧戶鞏固提升,做到脫貧不返貧、成果不反彈,實現群眾穩定脫貧奔小康。”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