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先發地區,如何通過實施鄉村振興,進一步推動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開啟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這是包括廣東省佛山在內的珠三角乃至全國經濟先發地區亟需破解的重要命題。
近年來,特別是2017年以來,佛山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的決策部署,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注意處理好“四種關系”,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把“組織振興”作為根本性保障,堅持黨建引領農村綜合改革,在建立健全農村基層治理體系方面大膽探索,涌現了一條條“明星村”,大膽創新農村治理模式、靈活應用信息技術,針對性地治理基層各種“疑難雜癥”,為全省鄉村振興探路。
“黨建統領”發揮核心作用
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離不開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佛山創新“1+N+X”區域化“大黨建”,率先在全省探索鎮(街道)領導干部直聯制,*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今年7月,佛山公布了《佛山市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切實把抓好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頭號工程’,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在此背景下,佛山依靠區域優勢、政策環境和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在基層治理方面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引入現代化管理手段,推進基層實現有效治理。
其中,在黨建領域上,佛山不斷創新。“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是三水區率先在全市試點的黨建新機制。三水為農村無職黨員設置了民意收集反饋、文明新風、村務監督、公益事業管護、環境衛生維護、留守兒童孤寡老人關愛等10類黨員服務崗位。每個黨員家門口都懸掛崗位牌,亮明身份、職責、承諾,接受群眾監督,增強黨員的責任感、榮譽感、參與感。
順德區創新黨群教育方式,設立“大巴黨校”。順德區委組織部選取了60個參觀考察點,覆蓋全區10個鎮(街道),指引村(社區)以問題為導向進行實地考察,“軟弱渙散村”看“黨建強村”,“集體經濟發展薄弱村”看“經濟強村”,“環境落后村”看“美麗文明村”,由黨組織書記帶領黨員、村(居)民代表、股東代表等,乘坐大巴到教學點學習。
在南海區,“駐點直聯+戶聯系”制度讓該區268個村(居)書記帶頭打造基層治理的大隊伍,全區共設立4634個黨支部,駐點干部將群眾反映的意見建議進行分類,形成問題清單,推動各部門、各鎮(街)一個個去解決。
在這個過程中,佛山涌現出一批基層治理的“明星村”,其中包括順德區的黃龍村,禪城區的紫南村、羅南村等。
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激發內生動力。
改革開放之初,“村村點火、戶戶冒煙”是佛山經濟騰飛的生動寫照。經過40年發展,佛山農村經濟水平不斷提升,農村集體資產不斷壯大,據統計,2017年,佛山全市農村集體資產總量832億元(不含土地作價)。但與此同時,由于產權不清晰、管理不透明帶來的新問題,成為農村基層治理的重要課題。
為了化解基層矛盾,近年來佛山以黨建為統領,積極探索和完善集體資產監管制度,分別建成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交易平臺、農村集體財務監管平臺和股權交易管理平臺(下稱“三個平臺”),采用“平臺化”管理模式管理農村“三資”,并總結了一批經驗做法。
禪城區南莊鎮龍津村率先在全省探索實施“黨員村民代表責任制”,由各村小組村民代表及50歲以下的黨員結對參與,分片區對本村小組出租、承包、合作的集體資產和物業等進行跟蹤管理,明晰、掌握和跟進集體資產和物業的租金、合同以及各種生產經營狀況。
在此基礎上,去年7月,龍津村又落成了佛山市*獨立的村集體資產管理交易站,交易站設有招標室、監控室、評標室、檔案室、展覽廳等功能室,設備完善,管理規范,既是資產交易平臺,也是監督和管理平臺。
交易站的好處,是能夠讓更多的競標單位在平臺上競爭,為村集體經濟帶來更具市場競爭優勢的收益。與此同時,該平臺還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村干部,對村干部想為村集體干事、敢為村民辦事提供了制度保障,激發村干部的干事積極性。
通過獨具特色的“制度+平臺”的農村“三資”管理方式,龍津村集體資產交易管理更加科學、透明,物業租金競價提升5%至25%不等,激發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探索出了村黨組織、村集體、村民三方抱團發展共建共享的新路子。
推廣“數字云圖”打造鄉村“智慧管家”。
為進一步推進集體資產管理公開透明,佛山在農村集體資產監管或農村智慧化管理方面,鼓勵各區進行積極探索。
作為佛山中心城區的禪城,在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就是城市化程度高,土地價值高且利益復雜。結合自身實際,在“三個平臺”基礎上,禪城區試點推進數字鄉村工程,積極探索建設農村集體經濟數字云圖(以下簡稱“數字云圖”)系統,并率先在張槎街道青柯村進行試點。通過一張網一張圖,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管理模式,推進農村智慧管理。
數字云圖利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整合等信息化技術,整合區內農村集體資產交易、合同管理、財務管理、收入等情況,直觀、實時地在行政區劃圖上呈現,實現了資產信息可視化、統計分析具體化、預警提醒智能化、數據更新持續化、外業操作痕跡化,使農村集體資產有了“智慧管家”,且更加公開透明。
“數字云圖建成后可以對農村‘三資’進行全方位、高效率的管理,為制定農村經濟發展政策和宏觀把控提供決策依據,促進全區農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禪城區委農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數字云圖除展示資產基本信息外,還打破了區域界線,把同一承租人區域內的資產租賃情況清楚顯示出來,并將承租人與合同的信息關聯起來,一方面可以調動承租物業較多的承租人參與村內基層治理,多做貢獻;另一方面也可以預防部分承租人對集體資產的過度掌握,消除農村集體經營隱患。在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綜合分析風險因素,提高對風險因素的感知、預測、防范能力上提供實實在在的數據支撐。
在前期試點基礎上,今年初,禪城召開農村集體經濟數字云圖建設工作動員大會,要求在全區范圍內推進農村集體經濟數字云圖建設,提升農村基層治理能力。截至今年9月,禪城區54個村12844個一級資產完成定位,38393個二級資產的基礎數據及35587份在管合同已完成錄入工作。
佛山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把禪城的經驗向全市進行推廣,近期佛山將出臺有關政策文件,依靠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交易平臺,按照“應上盡上,不留死角”的原則,保障“四個全面上平臺”,強化農村集體資產監管,并在此基礎上,抓緊推進《農村集體資產交易管理辦法》的地方立法工作,從法規角度確保集體資產得到有效監管和農民利益受到充分保護。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