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過后不久,山東濟南章丘繡惠街道施家崖村新落成的日間照料中心投入使用,村里40多位年過七旬的老人每天中午、晚上都可到日間照料中心免費用餐,這里盡管吃的是家常飯,但老人們心里卻熱乎乎的;這不光解決了一日兩餐吃飯的問題,也讓老街坊們有了一個相互拉呱嘮嗑的去處,更讓整日忙碌的子孫們不用再為他們的日間生活操心了。今年該村實施美麗鄉村示范提升工程,投資500余萬元建設的黨群綜合活動中心、鄉村大舞臺等項目,使村黨支部的凝聚力更強、父老鄉親的獲得感、幸福感更強。
2012年回鄉參選村委會主任、2013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短短幾年工夫,張恒起作為村里的“當家人”業績可謂不俗;土地從以種糧為主全部調整為高效作物、設施栽培,畝均增收6000多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達到現在的21800元,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實現年收入50余萬元。作為村黨支部書記的他為改善村容村貌多方籌資,人居環境煥然一新,該村相繼入選泉城美麗鄉村、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張恒起本人也榮獲泉城鄉村之星、濟南市擔當作為“出彩型”好干部、記二等功獎勵等多項榮譽。在為這些成績感到自豪的同時,張恒起也由衷地體會到:沒有回鄉發展的機會,沒有黨支部這個平臺,縱有為民服務的熱血激情、縱有再多的想法再大的本事,也難以變成造福百姓的現實。
真心實意帶村民探富路、增收入,踏踏實實幫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是張恒起從“菜販子”向村帶頭人角色轉換的初衷。回村第二年,他本著“風險留給自己、經驗村民共享”的想法,建起了20畝的白蓮藕“試驗田”,當年蓮藕畝產7000多斤、畝均收益過萬元,看到實效的村民信心和干勁一下子就高漲起來。依托“試驗田”,2014年在他提議下,由村黨支部牽頭領辦了“白蓮藕種植合作社”,建成了近400畝的白蓮藕種植基地,實現了連片開發和規模經營。之后牽頭成立了恒起農業有限公司,以原承包價10倍的價格承租了村集體的500畝果園,帶動發展林下養殖等多個項目,產生了土地增效、村集體及農民增收的多重效果。
在張恒起帶領下,施家崖村的各項工作有了較大起色,贏得了各級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相繼實施了美麗鄉村建設提升、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農業綜合開發、鄉村旅游、現代農業基地建設、農村改廁、垃圾分類等多個項目,從人居環境、產業發展到文明創建都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張恒起心里清楚,外部支持只是暫時的,但從長遠看,要持續增收入、惠民生、凝聚民心,*根本的還是要增強內生動力,切實發揮村支部的組織引領作用,調動村民的發展積極性。為此,在發展白蓮藕產業時,他采取村民土地流轉、資金入股、保底分紅的方式,吸收77戶村民加入合作社,確保土地租金收益基礎上根據投資分紅。通過恒起農業有限公司,再*吸收群眾以果園和資金入股,并做到產權明晰、責權明確。特別是注重保持集體所有土地、果園等資產資源的保值增值,將開發整理出的荒溝、荒地作價入股合作社,明確財政資金扶持項目的集體收益比例,使村集體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村兩委有了為民辦事的經濟基礎。今年完成集體產權股份制改革之后,搶抓高鐵片區建設的難得機遇,按照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股權的思路,與村兩委成員深入探討三產融合、強村富民的新路子。
化發展之利為惠民之實,讓村民幸福滿滿。集體增收是基礎,科學分配、讓群眾共享發展紅利更是關鍵。集體經濟壯大之后,張恒起與村兩委一班人廣泛征求群眾意見,首先拿出一部分收入列為扶貧幫困基金,對貧困家庭和需要臨時救助的家庭進行幫扶;通過飲水補貼、春節中秋發放錢物、對高齡老人發放生活補助等方式惠及廣大群眾。在此基礎上建設黨群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中心衛生所、鄉村大舞臺、群眾活動室等配套設施,開展文明創建活動,成為黨員群眾凝心聚力的陣地堡壘,使村民切實感受到發展建設的成果。
下步張恒起將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把施家崖村建設得更加美麗、讓群眾生活得更加幸福……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