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了大半輩子玉米和小麥,64歲的韓銀先今年*次在自家的地里栽種上了獼猴桃樹。韓銀先是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東河鎮南峰村的農民,原先種糧食只夠家里吃,農田里基本不會再帶來經濟收入,而一兩年后獼猴桃樹掛果后,一畝地大概就會有上萬元的收入。
位于米倉山南麓的旺蒼縣是川陜革命老區、秦巴山區扶貧開發核心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也是全國有機產品認證示范縣。實施*扶貧,推動農村產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旺蒼縣把農業園區建設作為重要抓手,在成功打造三合現代農業園區和實施農建現代農業園區綜合建設后,近兩年又在縣城以南全力規劃建設東河現代農業園區。園區規劃總面積4.9萬畝,涉及東河鎮等4個鄉鎮18個村5899戶18569人,其中包括10個貧困村959戶貧困戶3026人。正是在園區建設的示范帶動作用下,讓韓銀先和很多農民調整了種植結構,并看到了脫貧奔康的希望。
“我們在園區建設中牢牢立足農業產業,激活農村各種要素,不斷擦亮農業金字招牌,努力實現鄉村振興綠色崛起,把園區建設成為脫貧攻堅引領區、鄉村振興先行區、城市功能拓展區、融合發展示范區、統籌城鄉試驗區、農村改革綜合示范區‘六區合一’的現代農業園區。”旺蒼縣縣委書記劉亞洲說。
統籌規劃繪藍圖
從旺蒼縣城出發到東河現代農業園區入口處,只有短短3公里的距離,但十幾分鐘的車程海拔就升高到620米。
“旺蒼轄區內地質地貌復雜,群峰雄踞,崇山突兀,推動鄉村振興難度較大,我們園區建設*的特點就是統籌規劃,注重融合發展、綜合建設,把主導產業發展、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建設進行同步規劃、一體推進,既發展了特色產業,又統籌了城鄉發展。”在驅車沿著山路前往園區的途中,縣委副書記王爾敏在前排副駕位置上介紹說,“通過園區綜合建設,聚集各類要素,把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休閑觀光農業,探索構建新型農業發展、現代農村建設、新型職業農民等進行整合建設,要率先實現園區范圍內*脫貧和鄉村振興的目標。”
“園區的規劃綜合考慮了全縣園區建設的經驗,既體現了高標準,又涉及到農村發展的方方面面。”縣農工委主任鮮勇說,旺蒼已建成萬畝億元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18個,300-500畝“一村一品”標準化示范園97個,特色微庭園2.3萬余個。“可以說東河現代農業園區的規劃創建,是依托園區集成示范促進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的進一步探索實踐。”
全文92頁的《旺蒼縣東河現代農業園區綜合建設規劃》,涵蓋了基礎設施建設、園區產業發展、新型村莊建設、公共服務體系規劃、農旅融合鄉村旅游、基層社會管理體系、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諸多方面的內容。產業發展規劃涉及到優質果蔬、精品花卉、有機茶葉、生態養殖、鄉村旅游、休閑體驗、主題餐飲等等。
“看,我們園區內不僅全部按高標準硬化了道路,還在兩側栽種了花卉,這邊是花果迷宮,這邊將建成孔雀山莊珍禽世界,這個蓄水池設計成了圓形,在池子周圍建造廊道,又打造了一景。”在帶著記者采訪途中,王爾敏不時停車介紹園區綜合規劃情況。園區建設于2017年10月啟動,前期主要開展了對園區進行基礎設施、花果產業發展、公共服務配套、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2018年,在園區初具雛形的基礎上進行了鞏固提升,適度規模拓展,同時新發展了紅埡楊梅產業、麻地灣黃茶產業、花廟子車厘子產業等特色產業1500余畝。僅短短的一年時間,園區已基本建成旦家埡扶貧新村聚居點、毛坪獼猴桃產業示范片、王家梁翡翠李產業示范片、孫家坪特色花果示范片、風洞梁鄉村生態體驗示范片、奉家河田園水鄉示范片、蒲家山山林體驗示范片、麻地灣有機茶產業示范片等8個功能組團,形成了八大特色景觀。
按照規劃,2019年園區將主要在科技設施配套、文化品位進一步提升、鄉村旅游進一步延展等方面繼續著力,全面建成現代、特色、多元、綠色、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園區,著力將園區建設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力爭打造成*農業公園。屆時,園區面積將達到4.9萬畝,覆蓋4個鄉鎮18個村。
因地制宜興產業
“園區創建是我們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平臺,而推動鄉村振興首要的是推動產業發展。”王爾敏說,東河現代農業園區在已有的8000多畝優質獼猴桃產業的基礎上,按照“一村一品、全域覆蓋、大小微聯動、長中短結合”的產業扶貧規劃,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農產品供給側結構,以標準化管護、土地立體種植和冷鏈物流營銷體系構建鞏固提升現有的獼猴桃產業,圍繞“一產接二(產)連三(產)”融合發展的思路,發展特色水果、蔬菜、花卉、苗木和特種水產養殖,走出了鄉村“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子。
在東河鎮鳳陽村,今年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契機,創新推行將政府項目投資形成的經營性資產量化為村集體經濟股份形式,已發展起獼猴桃產業示范園、蓮藕魚塘、藍莓產業園、特色水果和蔬菜大棚、QQ農場、產業扶持基金集體果園、特色農產品交易市場等多個產業項目,預計村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是去年的近20倍。
在園區“果色天香·趣味樂園”功能組團,已建成桃、李、梨、莓、杏、柑橘、桑葚、無花果、臺灣嘉寶果等10種果類88個品種的水果+芍藥套種示范片1200余畝。
在“田園水鄉·荷塘月色”功能組團,已建成藕塘150畝,魚塘50畝,特色果園200畝,打造雍水景觀1處,小橋流水2.5公里,主題雕塑1座,觀景亭2個,亭臺廊道200米,夯實了農旅融合的基礎保障。
在“茶情怡園·巔云攬勝”功能組團,建有標準化茶園550畝,茶文化景觀點5處,茶葉加工廠擴能改造2000平方米,現正在加快推進茶文化長廊、陽光主題餐廳、休閑康養四合院建設和茶莊改造。
據鮮勇介紹,園區種植產業體現了科學搭配不同品種,實現不同季節花果飄香,特色水果梯次應市,使特色水果示范園形成“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的花果飄香特色風貌。
“我們要通過基礎配套、產業發展、三產相融、三園聯動、主體培育、改革創新,將東河現代農業園區率先創建成退得出、穩得住、不返彈、能奔康的秦巴山區產業扶貧示范區、秦巴山區連片貧困地區小康先行區。”王爾敏說。
組合要素添活力
南峰村的馮鴻多年來一直在外地務工,去年在園區建設的感召下回村,從村集體流轉來的土地中承包了30畝栽種藍莓,今年初掛果就實現了6萬元的收入。“果樹穩產掛果后,預計一株能產2-3斤果,30畝大概有5噸的產量,1斤果按80元的價格算一年應該能有80萬元的收入。”馮鴻信心滿滿地說。
在王爾敏看來,園區既是產業的示范區,也是改革的試驗區,而改革的要義是要把農村各類要素的活力激發出來,堅持機制創新,鼓勵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科研推廣機構等生產經營單位參與示范區建設,按照產業化的組織形式,引導創建主體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聯合與合作,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努力形成多方參與、共同推進的良好格局。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創建,目前各類經營主體和多種經營方式互為補充的情況在園區產業發展中得到詳盡的體現。比如園區開展“認養農業”試點工作,鳳陽村按500元/畝的價格流轉農戶閑置土地12畝,按照20-40平方米/個劃分成了310個大小不等的“QQ農場”,按每平方米每年10元錢的標準招募“QQ農場主”。目前,310個“QQ農場”已全部認領完畢,共收租金7.15萬元,結算農戶流轉費后村集體收益6.55萬余元。村集體又以QQ農場為核心,在風洞梁周邊布局了藍莓、果蔬、花卉等采摘體驗園和休閑漁業體驗園4個。
為提升園區整體形象、增強觀賞效果,園區還激發各類經營主體對交通主干線、旅游環線、重要節點、產業護坡等進行了整體布局,栽種各色觀賞花卉。現已建成杜鵑花、山茶花、格桑花、月季花、牡丹花、粉黛亂子草等觀賞園10個,建成以日本紅楓和時令花卉為主的5公里七彩長廊。
同時,園區堅持農旅融合,成立旅游專業合作社,加大了森林人家、星級農家樂的建設力度。目前,發展特色民居32戶、精品民宿16家,形成“園中體驗種養、園外修養身心”的旅游新格局。今年已吸引游客6.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00余萬元。
“按照把園區建成旺蒼農村綜合改革示范區的工作定位,我們緊密結合園區現實條件,充分集成改革要素,突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統籌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業新型經營體系,農業支撐保護體系等綜合改革,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動能。”鮮勇說,我們探索推行了村集體經濟組織流轉經營、村集體流轉整合后業主承包經營、引進業主直接流轉經營、土地入股專合社經營、土地托管專合社經營等農村承包地經營權放活五種模式,經濟林木抵押貸款、低效林地流轉改造、林下經營權出讓等三種林權經營方式,舉家外出戶宅基地有償退出資格權歸集體所有、易地搬遷土地增減掛鉤、閑置房屋租憑或合作經營等放活宅基地使用權三種模式。“這些改革探索讓農村各類資源都能發揮*效能,有利于吸納生產要素不斷向優勢產業、優勢產品、優勢區域聚集,從而為農村全面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提供持久的動力。”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