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地區,生態農業的發展正面臨著諸多問題。
“生態農業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雖然剛開始發展有些困難,但我們一定要慢慢向前推動。” 日前,由中國農工民主黨北京市委員會、天津市委員會、河北省委員會聯合在河北省承德市主辦的京津冀生態農業發展推進會上,河北省政協副主席、農工黨省委主委王寶山表示。
“當前,生態環境、食品安全和城鄉分化問題是我們面對的基礎性的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食品安全課題組負責人邢東田表示,生態農業的良性發展,是解決這三大問題的前提條件,對于生態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幾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提出,“要把河北張家口、承德地區定位于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當然要同步考慮解決京津周邊的貧困問題”。
農工黨河北省委社會服務部部長王建華認為,只有和習總書記提出的發展理念結合起來的農業,才是真正的現代農業。現代農業應該是人和土地和諧共生,是現代化的生產、經營理念與傳統農業的有機結合和創新發展。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后、現掛職任山東省壽光市副市長的王東賓建議,京津冀生態農業發展推進平臺應盡快實現數據化信息化,形成數據累積能力和自我進化能力。同時,平臺需提倡生態農人之間的知識、技術、種子等分享,幫助小農戶總結提升生態技術操作流程,讓生態農業知識能夠不斷積累和擴散。
“生態小農戶與大市場怎么對接?通過數據對接。”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總工程師劉桂才提醒,大數據不是短期見效,而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但也需避免重復建設。
“資源要素由過去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已轉變為現在的城鄉互動融合。”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原司長、國合華夏城市規劃研究院院長高俊才認為,這為農業農村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時機,給農民提供了人生出彩的機會。
高俊才表示,發展農業農村大數據是破解農業發展難題的迫切需要。突破資源和環境兩道“緊箍咒”制約,需要大數據提高農業生產*化、智能化水平。
此次會議上,京津冀大數據協會發起并組織成立了京津冀生態農業產業聯盟,更多的生態農業產業對接活動也在會上會下展開。
除了大數據的助力,有關專家還從其他方面為京津冀生態農業“支招”。
中國三農建設工作委員會副會長、中國富碳農業首席科學家袁東來認為,富碳農業可以馴服二氧化碳這匹“野馬”,有助于系統解決后工業時代的種種難題。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曹衛東提出,“面對環境和舌尖安全的嚴峻挑戰,綠肥發展有著空前機遇。”他解釋說,可利用一些作物的全部或部分綠色體,直接或間接翻壓到土壤中作肥料,或是通過其與主作物的間套輪作,起到促進主作物生長、改善土壤性狀等作用。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