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金不換”和“參中*”等美譽的三七,是深受消費者青睞的名貴藥材。在*的三七之鄉——云南文山州,三七產業不僅是*具發展潛力的醫藥產業,亦是當地的經濟支柱和種植戶的主要收入來源。然而,三七種植過程中存在輪作間隔周期過長、連作障礙嚴重等問題,不僅制約三七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而且成為當前政府及廣大三七種植農戶*關心的生產技術難題。
近日,在文山州文山市舉行的土壤消毒技術暨三七產業綠色發展培訓會上傳來好消息,三七連作障礙有望得到破解,土壤消毒和三七輪作高效栽培技術的成功研發和應用,使三七輪作年限有望由原來的15~20年縮短到3~5年。
當天,在位于文山州文山市平壩鎮孟上寨村的三七種植示范基地,多位專家現場觀摩并進行測產驗收,對與生姜、玉米輪作了2~6年的200畝三七示范片區進行抽樣測產。結果顯示,采用三七高效輪作栽培和土傳病害綜合防控技術的地塊,每畝單產達到1500公斤,而對照田塊基本絕收。
參與該試驗示范項目的文山七麟三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麟猛介紹說,連作障礙已成為三七種植的瓶頸,當地農民普遍認為種過*三七的土地,二三十年都不敢再種植三七,不少種植戶不得不背井離鄉到周邊尋找新的地來種植三七。
在中國農科院由曹坳程領銜的土壤有害生物綜合防控團隊和昆明理工大學云南省三七重點實驗室的重點支持下,經過6年的試驗探索,研發出以三七種子種苗病原菌分子快速檢測技術為基礎、無病種苗培育、輪作降氮、土壤熏蒸處理、中后阻截技術為核心的三七高效輪作栽培技術體系,成功解決了三七連作障礙生產難題,將三七輪作年限由原來的15~20年縮短到3~5年。目前,文山七麟三七科技有限公司應用該技術,已經完成了兩個三七生長周期共6年的試驗示范,在文山老產區實施試驗示范面積已達1000余畝。
“土壤熏蒸處理對老三七地土壤中的真菌、細菌、線蟲、害蟲、雜草等均有滅殺作用,尤其是根腐病能得到有效控制。通過幾年的對比,應用該技術的三七長勢良好,根系發達。與新地種植相比,實現增產20%~30%,三七總皂苷含量與傳統種植相比無顯著差異,經權威部門檢測,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均低于國家限量標準。”王麟猛說,三七輪作高效栽培技術的成功研發和應用,顯著提升了三七的產量和品質,促進了文山三七原產地的土地重復利用,保證了文山三七產品的道地性、產量的可靠性,為“引三七回家”、促進文山三七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土壤消毒技術是三七高效輪作栽培技術的關鍵核心技術。曹坳程研究員介紹,土壤消毒有很多技術和產品可以選擇,但需要重點考慮環境相容性和技術的可行性,而且不是只做土壤消毒就可以,需要配合種苗處理、阻隔傳染等其他的措施。
生態環境部環境保護對外合作中心項目官員李雄亞表示,土壤消毒技術的概念是在農業行業甲基溴淘汰項目實施過程中形成的,目前項目履約結束,在完成履約的同時,應通力合作,將土壤消毒技術進一步推廣利用,推動我國農業生態、綠色和可持續發展。
“隨著我國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特別是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改變了傳統的土地輪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作物的重茬率高、土傳病害發生嚴重,給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產地環境安全帶來重大影響。”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資環處副處長李想表示,土壤消毒技術作為國際上土傳病蟲害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我國起步較晚,發展緩慢。我國正在積極推動甲基溴替代履約成果由政府主導向全面市場化推廣轉型,將土壤消毒技術由環境保護技術向農業行業綠色發展的主導技術轉變,強化履約成果對農業綠色發展的技術支撐作用。下一步將繼續鞏固甲基溴淘汰成效,針對不同區域作物,繼續做好替代技術研發集成,加快推進新的有潛力替代品的登記和擴作,不斷豐富替代品的種類和應用模式,廣泛開展宣傳培訓,加強甲基溴替代技術的推廣,使這項成果服務于更廣的范圍。
本次會議由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農業行業甲基溴淘汰項目管理辦公室和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共同主辦,來自全國農業、中藥材種植領域的近300名專家學者參加了培訓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