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來,臨沭縣以綠色發展為抓手,進一步推動生態農業發展,增強全縣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現代農業和美麗鄉村建設步伐。
一是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圍繞“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總體要求,積極開展地膜污染防治和重金屬污染修復;嚴厲查處假冒偽劣不合格農藥,積極推行農藥經營產品經營告知制度和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大力宣傳,積極引導,及時清潔生產基地,對使用過的農藥殘留物(瓶、袋)進行收集,深埋處理,以防二次污染。
二是抓好測土配方施肥。積極推廣使用生物有機肥和水肥一體化等農業先進技術。2018年,全縣共新增水肥一體化面積10000余畝, 配方肥供應站點推廣配方肥5500余噸,輻射帶動全縣配方肥應用量達50000余噸。先后在9個鎮街舉辦培訓會20期,村級培訓40期,共培訓種植大戶和農民群眾1200余人。示范推廣水肥一體化,先后建成了史丹利節水示范園區、桃園節水農業示范園區、陸合節水示范園區、農泰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等10余個,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面積達3.2萬余畝,占 全縣規模化種植面積的35%。
三是抓好農作物秸稈禁燒與利用工作。在宣傳發動農民實行秸桿還田、禁止秸稈燃燒的同時,積極引導農業企業和農戶利用秸桿種植食用菌,生產肥料、飼料等,實現秸桿的多次重復利用,提高秸稈的綜合利用率和效益。2018年全縣累計建設利用秸稈收儲運體系點20處,新建固化場所3處,收集點68處,收儲秸稈8萬噸,還田53萬畝,青貯2.5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有效地減少了秸稈對環境的污染。
四是抓好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推廣。臨沭縣立足資源稟賦,堅持生態優先、種養結合、立體循環、綠色發展,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生態循環農業經濟,開創了“畜—沼—果(茶、菜、糧)”“資源—廢棄物—再生資源”和種養結合等生態農業循環模式,促進了畜牧業、種植業良性互動發展,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多贏。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