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保護好種質資源,政策加勁、市場發力,讓多樣化種子適應多元化市場,保障“舌尖上的優質”。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現代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產業。盡管我國物種資源豐富,但許多地方品種正在快速消失。據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初步調查,在湖北、湖南、廣西等6省份375個縣,71.8%的糧食作物地方品種消失,其中不乏優質、抗病、耐瘠薄的特性品種,種質資源保護面臨新挑戰。
老品種漸漸淡出,原因在生產力發展、市場變化、氣候變化等因素。在基層采訪常聽農民說,過去種地,年復一年留種,品種代代相傳。現在都是企業育種,大家直接去市場上買,更方便,誰還自己留種?許多老品種產量低,逐步被高產的新品種替代了。
新品種加快更新換代,難掩種業發展的尷尬。一方面,我國農作物種質資源達40多萬份,審定的主要農作物品種2萬多個;另一方面,種子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不強,許多資源沉睡在庫里,沒能成為田間推廣的良種。為啥?長期以來,商業性育種投入多,種質資源收集、創新等基礎性投入少,不少企業“只買不研”,依靠代繁和貼牌生存。這就造成育種數量多,突破性品種少;高產品種多,高品質的少。“國外種子按粒賣,國產種子論斤賣”,這樣的現實不改變,種業就會絆住現代農業腳步。
如今,市場需求更加多元,從求數量到求質量、求特色,高產已經不是農民增收的*途徑,有機、綠色等高品質成了新發展方向。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種業提出新課題。得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保護好種質資源,讓多樣化種子適應多元化市場,保障“舌尖上優質”。
事實上,老品種并非就該淘汰。江蘇的“棠梨”,抗腐爛病能力較強,可用作嫁接梨樹的砧木;浙江寧??h發現的“御田胭脂米”,維生素、鎂、硒等含量遠高于普通稻米;廣西的一些野生稻品種,具有很強的抗倒伏能力……不少品種具有綠色、優質特性,蘊藏著大量的優良基因,是珍貴的物種資源。通過科學培育,提純復壯,老種子也能煥發新活力。
保護種質資源,政策要再加把勁。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種質資源庫,加強地方品種的普查、收集、保存和利用,加強原種質生態環境保護,防止資源流失。加大種質資源保護投入,設立*鑒定專項經費,推動種質資源創新。利用好種質資源,人才是關鍵。推進種業權益改革,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機制,將種質創新技術納入種業科技成果產權交易平臺,讓珍貴的種質資源得到有效利用。
保護種質資源,要讓市場充分發揮資源配置作用。破除制度藩籬,解決種業創新與農業生產“兩張皮”問題,讓更多企業成為育種研發主體,讓科技真正長在企業里,為更多農產品裝上優質“中國芯”。政策引導,加快培育“育繁推一體化”企業,構建以大型現代種業集團為龍頭、以專業化種子企業為支撐、以服務型種子企業為配套的企業集群,實現企業強強聯合,讓種子企業從“小作坊”向“大工廠”轉變,選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綠色優質專用新品種、新技術,為保障糧食安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更加有力的基礎保障。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