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培植特色農業,加快產業增收。立足傳統資源稟賦,著力調整優化結構,鞏固“三辣一麻”“三黑一花”主導產業,發揮比較優勢,加強政策引導,振興提升農業產業,實現“老樹開新花”。進一步加快發展新興產業,著力促進農民持續均衡增加收入。截至目前,以羊里、寨里、楊莊、大王莊等鎮為主的西部平原區,主要發展生姜、大蒜種植及加工;以牛泉、茶業口等鎮為主的山區,主要發展食用菌、雞腿蔥和花椒種植;擴大特色蔬菜種植區,集中在高莊、顏莊、艾山等近郊發展無公害蔬菜產業;在汶源街道、茶業口等鎮,借助桃花節、采摘節,大力發展蜜桃、櫻桃、核桃等林果產業;搞活農副產品加工,大力發展粉皮加工、工藝品加工等產業。借助區位優勢,在雪野、茶業、大王莊等鄉鎮,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像萊蕪雞腿蔥產業,圍繞不斷拉長“三辣”短腿,結合雞腿蔥自身特點和產業優勢,因勢利導,加強搜集和品種提純復壯、新品種選育等科研攻關,使雞腿蔥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產品質量穩步提升、種植效益大幅提高,每斤價格達到22元以上,畝產值高達4.5萬元,并成功認證地理標志產品。
二是培植新型主體,密切“六金一利”聯結機制。出臺《關于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本著“缺什么、補什么”“需要什么、支持什么”的原則,培育壯大明利蔬菜合作社、口鎮嬴泰田園、岳圣白花丹參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102個,有效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步伐,創新實施形式多樣的利益連接模式,讓農民共享產業鏈增值效益,全面帶動加快持續增收步伐。截至2017年底,全市有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38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8家,*龍頭企業2家,市級以上農民合作社示范社223家、省級家庭農場13家,有效構建起“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經營體系,帶動全市70%以上的農戶參與產業化經營,從體制上不斷健全和完善龍頭經濟組織與基地農戶利益聯接機制,把特色農產品品牌推向國內、國際市場,實現農戶小生產和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像萊城區牛泉鎮龐家莊村,發展“協會+合作社+公司+合同基地”利益聯結模式,由協會負責制定行業規范,由合作社推廣應用技術規程,公司與合同基地經營主體簽訂15年保底回收合同,以高于市場價10%價格收購,每畝平均多收益2500元。合作社社員成為公司“上班族”,每年又可拿到2萬元左右的工資,社員自有基地山楂鮮果以高于市場價15%出售給公司,從而實現價值提升的分紅。
三是培植“走出去”空間,提升農民就業創業增收能力。支持農民學一技之長,走出農村、走出萊蕪,賺取務工收入。引導農民圍繞山水旅游資源發展農家樂,圍繞農產品營銷從事收購經紀,圍繞農業生產開展有償社會化服務,提高農民就業的穩定性、層次性。采取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集中組織培訓與個人自愿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有就業創業愿望的農民開展輪訓。截至目前,建設以山東省萬興食品有限公司、萊蕪泰豐食品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主體的市級以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訓基地30余家,以萊城區明利特色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萊蕪市隆運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等合作組織為代表的農民田間學校5處,累計認定職業農民1800多人,每年實現轉移就業1.4萬人,年均增收1.3萬余元。
四是培植發展環境,加快“三權分置”夯實農民增收基礎。統籌利用各類政策,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民生活條件。在全面清產核資、建立健全明細臺賬基礎上,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現農村“三資”保值增值。嚴格按照“四相符”“四到戶”等要求,全面推進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維護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同時,推動土地承包經營權質押貸款,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近年來,全市先后辦理土地承包經營權質押3000多萬元。像張家洼街道崔梁坡村,在堅持土地性質、承包關系不變和村民自愿前提下,推行土地股權化改革。按照每畝地1股的標準折算成713股,入股土地全部由村集體集約經營,保底分紅1000元/股。土地規模經營中草藥、大棚油桃、草莓等經濟作物,畝收入過3萬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