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位于華北平原東北部,地處京津兩大城市之間,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地平坦,土壤肥沃,十分適宜多種作物生長。近年來,依托良好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全市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定位,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以高端設施農業為重點,著力促進農業生產轉型升級,實現了農業產業結構逐步優化、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一幅農民生活富裕、安居樂業的美好景象愈加清晰。
立足都市,“京津菜園”變身“休閑樂園”
走進固安縣順齋綠色無公害蔬菜基地,剛剛從溫室大棚采摘下來的各類蔬果正在加工配送車間集中打包,幾小時后,便會出現在北京京客隆各超市的貨架上。除了傳統的蔬菜大棚,園區里還精心建造了智能觀光溫室、生態長廊、私家農場等休閑娛樂項目,以及農科高新技術展館、技術研發中心等科技項目。
“2017年以來,以蔬菜產銷為基礎,我們新開發了觀光采摘、休閑娛樂、農耕體驗等項目,與傳統模式融合發展,效果很好。節假日期間,日均接待游客1500余人次,年增收10%以上。”負責人張順齋介紹。
和順齋綠色無公害蔬菜基地一樣,從傳統農業向規模化都市現代農業轉型的發展模式正在廊坊域內不斷被復制、推廣。
曾經廊坊的農業發展主要是瞄準京津市場需求,形成1小時速生蔬菜供應圈、2小時鮮活農產品保障圈,每年全市約有500多萬噸瓜菜供應到京津市場,約占全市蔬菜總產量的70%。“雖然經濟效益不錯,但發展方式比較單一。為此,我們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引導全市農業產業園區不斷轉變發展方式,將農業生產與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田園風光、民俗文化傳承等相結合,推動建設一二三產融合、產加銷游一體、產業鏈條完整的現代農業體系,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廊坊市休閑農業管理站站長趙洪波說。
按照“三河一帶一縱深”(即潮白河運河、永定河、大清河三大河系流經區,環首都綠色休閑農業帶和南部縱深拓展區)的總體布局,廊坊立足本地特色做好全域規劃,引導休閑農業健康發展。目前,全市共建有國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園區14個,河北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園區28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1個,河北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7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1個,中國*美休閑農莊1個,河北省*美休閑鄉村5個,河北省美麗田園3個,河北省十佳現代休閑農業園區1個,省、市級現代農業園區37個。今年上半年,全市休閑農業累計接待游客400萬人次,營業收入10億元。
做優園區,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蝶變
走進永清縣劉其營鄉新苑陽光現代農業園區,寬敞明亮的溫室大棚里,紅葉生菜、紫葉生菜、羅馬生菜等不同品種、顏色各異的生菜長勢旺盛。這些生菜不是栽在土里的,而是生長在一根根裝有營養液的白色塑料管里,這是園區主推的蔬菜無土栽培技術。
“我們通過全棧式追溯服務平臺,實現了從土壤、空氣、水質、投入品到蔬菜生長、采摘、儲藏、配送全過程的安全管控。消費者用手機掃描產品包裝上的二維碼,可以查知自己購買的蔬菜產銷過程的所有信息,食品安全看得見、信得過。”園區技術員王一喆介紹。
近年來,廊坊市準確把握京津市場高品質需求,把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破口和攻堅點,高標準建設現代農業園區,依托域內1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12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33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54個縣級現代農業園區,推進傳統農業脫胎換骨,努力實現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廊坊市在引導各項惠農資金投向現代農業園區的同時,市財政列支2500萬元專項用于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同時,不斷完善現代農業園區體系,在省、市、縣三級現代農業園區蓬勃發展的基礎上,認定了28個高標準農業設施園、20個龍頭企業帶動的規模基地、33個新型農場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全市建成的農業園區實現總產值233.34億元,帶動農民13.25萬人。
廊坊還研究制定了《關于加快現代農業園區提檔升級的實施意見》,著力構建生產、加工、物流、研發、示范、服務等相互融合、全產業鏈發展的新格局,真正把園區打造成引領“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質量農業”發展的重要引擎。組織評選了8個“大美廊坊·*美現代農業園區”,認定了6個“引領型現代農業園區”和10個“十大主題創建現代農業園區先進單位”,為打造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新型現代農業園區培樹了典型,示范帶動作用日益明顯。
綠色引領,規模農業向綠色農業發展
畜牧業是廊坊遠村現代農業園區*早起步的支柱產業,該園區作為“中央儲備肉活蓄儲備基地”“*養殖示范場”,現有4個生豬規模養殖場,年出欄生豬15萬頭。園區采用“畜牧養殖-牧草種植-草產品加工-糞污就地消納”一體化循環生態養殖模式,有效實現了農牧生態循環、資源合理利用。
以遠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為基地,廊坊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及其團隊建立院士工作站,建設無抗安全豬肉示范基地,重點開展無抗安全豬肉的養殖技術推廣,研究制定無抗安全豬肉標準、無抗低排糞污加工生產安全綠色有機肥等課題,引導全市畜牧業綠色發展。
近年來,廊坊市積極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綠色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以節水、節肥、節藥為抓手,緩解了農業資源利用過高、面源污染加重的趨勢。綜合運用工程、農藝、生物、管理等措施,開展季節性休耕制度試點,實施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農業項目,推廣高產耐旱品種種植和水肥一體化、地膜覆蓋等技術,進一步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和布局。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零增長行動,普及推廣小麥、玉米、蔬菜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進*施肥、調整化肥使用結構、改進施肥方式,有效減少化肥使用量,全市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面積451.1萬畝次,創建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8個,示范面積7.4萬畝。大力推廣農藥減量增效技術和煙霧機、殺蟲燈和植保無人機等新型植保器械,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面積247萬畝次,主要農作物覆蓋率達38.04%,發揮蔬菜綠色防控引領作用,園區綠色防控技術的覆蓋率達*。
廊坊市以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為抓手,推進糞污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整合各類資金5873萬元,重點推進永清、安次、三河糞污綜合利用試點項目,構建集糞污收集、收購、運輸,有機肥加工銷售及利用和污水綜合處理利用于一體的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社會化服務體系。制定《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推進方案》,指導全市畜禽規模養殖糞污綜合利用,全市規模養殖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86.9%。從源頭抓牢秸稈綜合利用,以實施國家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試點縣項目為契機,成功探索出秸稈機械化還田、秸稈飼料化、秸稈能源化等多途徑利用方式,形成了具有廊坊特色的秸稈綜合利用模式,秸稈綜合利用體系基本形成。完善廢舊地膜回收處理制度,依法依規強制生產、銷售和使用符合標準的加厚地膜,依托永清縣地膜回收與綜合利用農業清潔生產示范項目,開展地膜使用全回收、消除土壤殘留等成果推廣,持續推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