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寧波市象山縣茅洋鄉溪東村,依山傍水、清潔的村道,一邊是綠樹碧水、涼亭公園,滿眼盡是新農村建設帶來的美好畫面;另一邊是法治宣傳欄、黨建公園、廉政文化長廊營造鄉風文明。鄉村美了,百姓富了,一幅描繪著百姓安居樂業的鄉村振興“新藍圖”正在這里徐徐展開。但這些變化離不開村里以“自治、法治、德治”為核心,積極探索的村級治理新模式。 “以前我們村只有一條泥路,車子不好開,更別說各種休閑公園、文體設施了。通過村民說事會上建言獻策,現在村里大變樣了,車子可以開到每家每戶門前,還建成公園可以打球、健身、跳廣場舞,成了村民*喜歡去的休閑場所。”說起家鄉的變化,村民們都十分自豪。
作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溪東村的“美麗嬗變”正是象山縣農村“三治融合”的真實寫照。據了解,自從“自治、法治、德治”基層治理創新模式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以來,縣司法局積極探索“三治融合”治理方式,取得了基層創新發展“楓橋經驗”的成果,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象山樣本經驗。而今,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治理理念,已轉化為村民們建設美好家園的自覺行動,“處處是景、一路風景”的象山更是勾繪出了一幅“遠可望、近可游、居可養”的和諧美麗畫卷——各具特色的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精品線:黃避岙鄉“斑斕海岸”、定塘鎮“橘光小鎮”、西周鎮“村民說事”三治融合精品線。
近年來,縣司法局牽頭開展“三治融合”示范村(社區)創建工作,建立工作責任體系,召開“三治融合”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動員部署會,全縣創建熱情高漲,“三治融合”工作持續推進,給象山縣鄉村治理帶來新氣象。今年,又著手申報創建樊岙村等23個條件成熟村(社區)為市“三治融合”村(社區)。
提升基層依法治理水平
縣司法局緊緊圍繞“自治有力、法治有序、德治有效”的目標,深入推進“三治融合”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成就基層善治新格局。在象山縣,以“說、商、辦、評”為核心內容的“村民說事”制度已運行近10年,成為當地村民自治的一個平臺。今年,象山縣把“村民說事”制度升級,從新農村建設“管理民主”的1.0版升級為鄉村振興“治理有效”的2.0版,不斷豐富“村民說事”的內涵。如今,“村民說事”制度已在全縣18個鎮鄉(街道)、490個行政村全覆蓋,形成“說、議、辦、評”為一體的制度規范,實現村務管理、決策、治理、監督全閉環運行。縣司法局把修訂完善村(居)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社區公約作為提升自治水平的重要載體,將平安建設、“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納入村規民約、社區公約。鄭家莊村將垃圾治理納入了村規民約,并設置“衛生紅黑榜”等,以評星掛牌、獎勵生活用品或花卉苗木等形式激勵村民,引導村民養成衛生文明生活習慣。走在溪東村的街頭巷尾,“認認真真工作,堂堂正正做人”這樣的家規家訓隨處可見,一面面古樸典雅的傳統文化宣傳墻繪成為村民受益匪淺的教科書。家風鄉風不僅村民入腦入心,還體現在了村莊建設上。2011年村委建起村級獨立的養老院,將村里30余戶無房、孤寡、困難老人安置到老年公寓內,進行集中服務。老人們樂開懷,外出打工的子女也安心放心。
同時,結合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推行集體議事、財務管理、村務公開、民情賬本等一系列自治制度,劃片“自治”,將民主法治落實到位。加強村干部“雙對雙排”考核,建立村干部“兩單三帳”,對行政村、自然村分類實施考核得分排位和綜合評價排位,增強基層創新意識、責任意識和使命擔當。截至目前,象山縣已創建1個全國級民主法治示范村,12個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將“小微權力清單”制度運用至村級重大事項決策、招投標事項管理、財務管理、集體資產資源處置等,明確權力“邊界”,實施陽光村務。實踐“一人一書一事”普法工作模式,基本編纂整理完成《農村(社區)實用法條100則》,積極促進村民說事2.0版落地生根。狠抓“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制度落實,推行“整體打包”村級法律服務項目的“法律顧問團”服務模式,全縣490村、28個社區實現法律顧問全覆蓋。建立顧問村(社區)“e”法律服務微信群,開展法治授課128堂,解答法律問題856個。依托“政法干警下基層、村民說事促穩定”活動,完成村主任助理、律師顧問對點下派全覆蓋,573名政法干警聯系518個村(社區),縱深推進“調解員說事”“律師說法”機制。
提升基層法律服務能力
為強化“法治”作用,讓村級事務運行和矛盾化解更合規合法,縣司法局不斷健全基層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在18個鎮鄉街道開設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窗口,為群眾“零距離”集成提供法律援助、人民調解、公證服務及勞動仲裁受理等“6+X”等公共法律服務。完善村級公共法律服務點,設置公示欄和便民服務箱,實行法律顧問姓名、照片、電話“三公開”,打通法律服務“*后一公里”,目前,18個鎮鄉街道及25個重點村設置視頻咨詢接待點,518個村(社區)實現公共法律服務點全覆蓋。今年以來,法律服務平臺提供法律咨詢服務3303人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1635件,*單日受理量突破223件,發放法治宣傳資料3萬余冊。著力搭好“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快車,在全縣各村便民中心窗口張貼象山縣公共法律服務網、寧波掌上法律顧問、浙江法律援助微信公眾號二維碼,群眾通過掃描二維碼可在線法律咨詢和申請法律援助,在18個鎮鄉街道及25個重點村設置視頻咨詢接待點,讓有法律需求的群眾可以就近通過視頻與值班律師進行面對面、一對一的咨詢溝通。
同時,開展法治文化*服務,以百姓需求為立足點,根據個性特征、問題導向提供定制服務,打造小品、快板、三句半、走書、相聲等法治精品節目,每年開展法治文藝演出100余場。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普法文藝宣傳隊、廚娘講師團、漁嫂普法團、曉橘嫂普法團等隊伍,今年以來,已開展法治宣傳活動116場。通過普法講座、文藝匯演、公益電影等形式,廣泛宣傳安全生產、矛盾糾紛、權益保障、金融理財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提升村民法治意識。推行“社會公益+道德教育”模式,依托村“紅馬甲”志愿服務隊公益組織,開展全村“潔美庭院”“家風家訓”“笑臉墻”等評選活動,加強村民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四德”意識。深化道德文化進文化禮堂,建立“西滬講堂”德育基地,每年有針對性地開展“國學啟蒙”“百善孝為先”慈孝活動,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
此外,探索建立“在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聯合寧波海事法院在縣漁業海事糾紛調委會、石浦鎮調委會進行“在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試點,實行邊試點邊在規范化調委會推廣,自今年5月以來,兩個試點調委會在線成功調解5起。加強人民調解工作與“村民說事”制度深度融合,引導廣大村(居)民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出臺《關于深化完善“村民說事”制度,全力打造創新發展“楓橋經驗”升級版的實施意見》,把人民調解工作中的“排摸”“化解”“辦結”“回訪”環節,與“村民說事”機制中的“說”“商”“辦”“評”環節進行有效對接,突出“村民說事-調解說和”的主題,推進“三治融合”,確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上交”。2018年以來,累計調處在“村民說事”中說的矛盾糾紛960起。
提升“三治融合”德治影響
大力宣揚“當代雷鋒”孫茂芳、國學大師陳漢章等榜樣力量,結合“善行象山”,用好象山好人資源,大力講好象山故事,用“*美”精神、“好人文化”強化德治教化,連年舉辦漢章讀書節,開展“興家風、淳民風、正社風”主題活動,利用才華剪紙藝術館開辦道德講堂,積極倡導文明新風,以文化傳承潛移默化,用身邊榜樣示范帶動,實現鄉村更加和諧安定,民風更加厚道淳樸。引導誠信考評制度,探索“誠信制度考評”機制,建立信用檔案,通過“誠信指數”考評,確立反對非訪群訪、鄰里合作、配合發展等19項共性考評指數和9條差異化獎懲措施。引導鄉賢民俗助力,弘揚鄉賢文化,組建“鄉賢參事會”,以鄉賢力量引領道德新風尚。依紀依規操辦婚喪事宜,通過構建起縣、鎮、村三級整治領導機構,在尊重農村現有禮儀風俗基礎上完善德治,明確各級黨政主要領導為*責任人,全縣5萬名黨員和干部、“兩代表一委員”簽訂承諾書。
在“三治”建設中,縣司法局立足于更深層次解決影響“系統治理”和“綜合治理”的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問題,致力于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積極探索社會組織發展新路徑,大力培育發展各類社會組織,尋求社會共治的*公約數,目的就是為了推動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社會治理,深入開展家校共建、社校共建、警校共建等青少年法制教育共建活動,發揮看守所、交警隊、法庭等資源優勢,開展形式多樣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做到自治潤物無聲,法治定紛止爭,德治春風化雨。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