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天山,莽莽昆侖。在新疆這片風景絕美的遼闊疆域上,各族人民繁衍生息。改革開放40年來,新疆人民不斷建構調整著與自然的關系。時至今日,新疆大地碧空如洗,沃野千里,人居和諧,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成果。
讓藍天成為生態優勢
清晨,烏魯木齊市銀裝素裹,在南山絲綢之路國際滑雪場上,滑雪愛好者沈仲霆從*雪道一沖而下,飛雪隨著單板揚起。沈仲霆手指前方說:“我*喜歡這個雪場,因為晴天從山上滑下來時,正面就對著碧藍的天,還有銀光閃閃的博格達峰!”
然而18年前的烏魯木齊還是典型的煤煙型污染城市,冬季城市上空濃濃的“黑蓋”是一代烏魯木齊人的集體記憶。讓首府重現藍天是包括沈仲霆在內的廣大市民共同的心愿。
2012年,烏魯木齊市正式開始“煤改氣”工程,一年之內安裝燃氣鍋爐710臺,替代燃煤供熱面積1.16億平方米,減少燃煤500萬噸。短短一年后,烏魯木齊主城區就實現以天然氣為主的清潔能源供熱全覆蓋,成為全國*氣化城市。
以烏魯木齊為核心,新疆的諸多城市在近十年內持續開展大氣污染治理。2018年1月至10月,已經持續數年開展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和重污染天氣應對的“烏—昌—石”區域城市優良天數比例達到78.9%,同比增加5.2個百分點。
2017年,有48年歷史的阿克蘇地區拜城發電廠正式關停,拜城縣每年將因此減少二氧化硫排放4760噸,消減氮氧化物1029噸。同年,浙江省*的產業援疆項目——浙能阿克蘇紡織工業城熱電廠正式投產發電。工程同時設計、施工、投用了直接空冷、煙氣超低排放等多項環保設施,使該機組成為目前新疆*環保的火力發電機組之一。在塔城市,全年空氣質量優良率數次達到*。160余萬平方公里上空的藍天,已經成為新疆*顯著的生態優勢之一。
讓綠波覆滿邊疆大地
寧虎森已經與沙漠斗爭了近30年,這位新疆林科院造林治沙研究所所長領導實施了諸多國家、自治區級課題,為新疆防沙治沙提供著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如今,在寧虎森團隊的技術支撐下,墨玉縣、尉犁縣治沙工程活化沙地植被重建示范區、抗鹽堿抗旱型防護林體系建設示范區等地一片生機盎然。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實施沙化土地治理4226.14萬畝,全區沙化土地擴展速度持續減緩。
當和田、喀什的林帶和防沙網格阻擋住沙漠南侵腳步時,正在恢復生機的塔里木河也如巨龍般,擋住了“死亡之海”的北犯。數十年的治理,連續19年向下游生態輸水,讓中國*長的內陸河——塔里木河重新恢復為塔克拉瑪干沙漠*重要的生態屏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塔河為代表,新疆的河湖治理體系不斷完善。2018年開始,新疆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大小河流都有了直接的守護者。博樂市阿熱勒托海牧場,依克蘇木村段的博爾塔拉河河段長賽里克·哈孜說:“以前人們肆意挖運砂石,往河里倒垃圾,村干部去阻止,村民卻認為是多管閑事。2017年11月,牧場管委會任命我為河段長,現在管起來名正言順。”
1998年,國家啟動天然林保護工程,新疆嚴格執行天然林管理制度,在果斷調減商品材產量基礎上,于2005年主動停止了每年8萬立方米的天然林采伐計劃,在全區范圍內施行全面禁伐,實現了林業由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戰略性轉變。20年來,新疆實現了森林面積、森林蓄積和森林覆蓋率“三增長”。2017年,全區天保工程生態服務價值達1000多億元。
今日,郁郁蔥蔥的森林,正在為新疆發展旅游業提供極其強大的支撐。蓬勃發展的林果業,不僅為新疆增添了2200萬畝林地,更讓無數農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保障下的退牧還草等工程,則讓草原不斷得到休養生息,滾滾綠波由此覆蓋天山南北。
讓人心漸皆尊重自然
2018年5月29日,自治區召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數月后,出臺《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方案》,明確到20世紀中葉,生態環境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建成美麗新疆。
未來30余年將要繪成的藍圖,早在40年前就已經起筆。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繪就生態畫卷的速度驟然加快,這其中重要原因,在于呵護生態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已經逐步深入人心。
1986年起,阿克蘇地區各族人民在地委行署的帶領下,開始了柯柯牙綠化工程的偉大序章。32年來,阿克蘇人代代接力,層層翠波從柯柯牙漫延而出。如今整個阿克蘇地區人工林面積已達到522萬畝。
1992年,張志軍來到阿克蘇地區林科所擔任技術員,如今已是阿克蘇地區中心林管站*工程師。“這些年阿克蘇造林理念發生了巨大變化。從一期開始的戰天斗地,到二三期合理利用自然,再到如今綜合治理山水林田湖草,以自然恢復為主、人的力量為輔去改善自然。它是一步步疊加的,內容越來越豐富。”
40年來,人們不斷校正與自然的關系。為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新疆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降低化學農藥用量。“用了一年有機肥,紅棗產量雖然減少了一些,但品質卻有了很大提高。”且末縣阿熱勒鄉古再勒村村民阿斯木江·玉蘇普說,他家的18畝棗園使用有機肥后,加上精心管理,紅棗價格較之前翻了三四倍。
且末縣西北方數千里外,艾比湖濕地*自然保護區鳥島管護站,站長阿布里克木·阿布都卡德爾依舊記得10多年前剛工作時湖區的荒涼,湖面不斷萎縮,然而在鹵蟲打撈季節時,這里卻集結著成百上千的打撈隊伍。“近些年政府治理艾比湖的決心越來越堅決。”阿布里克木說。2017年8月22日至28日,位于艾比湖東岸、北岸鹵蟲捕撈區的所有生產生活設施全部拆除,打撈人員全部遣散。而年逾5億立方米的補給量,已經讓艾比湖湖面擴展恢復為800余平方公里。
在新的時代,新疆一如既往地向自然伸出友好之手,各族兒女對自然的敬愛之心,將為天山南北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貢獻源源不斷的力量!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