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秸稈綜合利用 保了生態富了農家
秸稈綜合利用 保了生態富了農家
農業網   時間:2018/12/4 14:09:00  來源:第一農經網  閱讀數:390

  每到農作物收獲的世界,在農田中就會產生大量的秸稈,以往農民們直接將這些秸稈焚燒掉,造成了大面積的空氣污染,甚至還會影響交通運行,為了制止這種情況,我國開始禁止焚燒秸稈,并尋求秸稈的綜合利用之法,目前已取得了不好成績。

  秸稈綜合利用保了生態富了農家

  網格化管理,不黑一塊田、實現零火點

  在河北內丘縣環保局“天眼工程”管控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可以看到每個村莊的田間地頭。“全縣安裝了熱成像和高清攝像頭,實現不間斷巡航。”內丘縣環保局黨組成員和貴增說。

  “通過有效監控,可以倒逼各地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建設。”河北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說。

  河南淮陽縣實行縣處級干部包鄉(鎮、場)、縣直單位包各自的定點扶貧村,鄉鎮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組、組干部包戶和十戶聯保的網格化管理,引導廣大農民自覺參與秸稈禁燒工作。鄉鎮、村都成立了應急防火隊。安裝“藍天衛士”高清監控攝像,及早發現火情,及時處置火情。

  “全縣不著一把火、不冒一股煙、不黑一塊田,實現國家衛星遙感監測‘零火點’。”淮陽縣縣委書記馬明超說,“眼下,淮陽縣秸稈基本杜絕了露天焚燒,農村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淮陽縣豆門鄉的村民肖全廣說:“今年還沒聽說哪家燒秸稈了,空氣好多了。”

  秸稈還田,富了錢袋子、鼓了糧袋子

  秸稈現在去哪了呢?淮陽縣豆門鄉種植大戶李文生指了指麥地:“都還田了,變成了農鉀肥!通過秸稈還田,每畝小麥可增產100公斤,高粱可增產150公斤。”粉碎的麥秸稈、高粱秸稈經過土地深翻25至30厘米,20天左右即可全面化為農鉀肥。

  豆門鄉張莊村村支書張衛民介紹,以往焚燒秸稈的主要原因,是麥茬過高、影響播種。村里今年嚴把機械準入和收割標準關,小型收割機不準進入大田,大型收割機必須配置防火罩、秸稈粉碎或打捆裝置,留茬高度不能超過10厘米。

  除了直接還田,秸稈“過腹還田”也在淮陽縣流行起來。王店鄉養牛大戶陳光明收購秸稈,用于養牛。“村民每噸秸稈賣300元,相當于種小麥每畝地多收入100—150元,種玉米每畝地多收入200—300元。”如今,陳光明養牛300多頭,每年需要收購至少4000多畝地的秸稈,而產生的牛糞讓村民免費使用。

  “把秸稈賣了,既增加了俺的收入,還能免費拉牛糞,自家的地也肥了,真是一舉兩得。”村民陳立根笑著說。

  劉素國算了筆賬:如今秸稈還田不僅省去將秸稈從田里運出的費用,還增加了土地有機質,每畝田可少施40公斤化肥。在政府的補貼下,村里幾位村民購置了還田機、玉米聯合收割機,按每畝50至60元的價格租給其他農戶使用,做到了秸稈即收即還田。

  秸稈再利用,完善收儲運、提高利用率

  在河南蘭考縣,秸稈還用于生物質發電、熱力生產供應等。蘭考瑞華環保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喬相鳴說:“公司一年可以收購蘭考縣及其周邊秸稈近6萬噸,農林廢棄物30多萬噸,為當地農民創收8000多萬元,生產出來的熱電,既可以直接輸入國家電網,又可以用作冬季取暖。”

  河北邢臺縣前南峪村秸稈氣化站,大量秸稈經過處理,變成可供農戶做飯、取暖用的清潔燃氣。村民王海群說,一斤秸稈換一立方米燃氣,每年能節省燃料開支3000元左右。據介紹,氣化站平均每天消耗秸稈3000斤,產氣3000立方米,能滿足全村1456口人做飯用氣。

  昔日無處安放的秸稈,如今變成了“香餑餑”。走進河北唐山灤縣百信秸稈利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庫房,一袋袋生物質燃料碼放整齊。

  “這幾年生物質燃料成為替代燃煤的好產品。”合作社理事長郭秀云說,每年5月、10月,合作社從農民手中回收花生和玉米秸稈,花生秸稈價格是250—300元每噸,玉米秸稈價格是200—300元每噸。算下來,每畝花生能增收100元,每畝玉米增收30—60元。

  “河北2017年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6.8%。”河北省農業廳農業資源環境處處長師校軍介紹,各地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有效減輕了秸稈焚燒污染環境的壓力。

  在談到秸稈綜合利用的難點時,邢臺市農業局環保站站長韓風曉認為,目前秸稈收、儲、運都是企業行為,整體裝備水平較低,缺乏科學規劃,應逐步建立完善高效的收集體系、專業化儲運網絡。

  目前我國秸稈利用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不過也依然面臨著許多問題,要想推廣秸稈回收利用還需要政策和技術上的多方支持。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yaolei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service@agronet.com.cn,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