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產業扶貧受到輿論關注。從生態農業到農村電商,從特色種養到鄉村旅游,各地產業扶貧百舸爭流,為脫貧攻堅注入了內生動力。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的扶貧項目尤其是產業扶貧項目沒有實現預期效果,近期國家審計署發布的重大政策落實跟蹤結果對此反映突出,也引發了對產業扶貧的深入思考。
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回顧脫貧攻堅歷程,注重通過發展產業的方式實現*脫貧,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是鮮明特色。中國是一個“超大規模國家”,各地資源稟賦不同、自然環境有異,而產業扶貧的政策喚醒了各地發展自主產業的主動性,打開了不同地方的想象空間。貴州野生植物刺梨富含維生素,產業化發展之后恰好順應了消費升級的趨勢;甘肅隴南的電商使農產品變商品,貧困戶享受技術進步紅利;江西瑞金的知名品牌“廖奶奶咸鴨蛋”采用合作社模式,成了帶動貧困戶增收的“致富蛋”。可以說,哪里產業發展得好,哪里扶貧的效果就突出、后勁就充足。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脫貧攻堅,外界的推動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外在的推動力不可能永遠不變。這就需要把外在的推動力轉化為內生動力,提高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才能保證脫貧效果的可持續性,保障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真脫貧、不返貧。這其中的關鍵就是搞好產業扶貧。
但也要看到,搞好產業扶貧體現著一種發展能力,也需要破解不少難題,這其中既包括農村自身的條件約束,也包括在落實過程中的新問題。一方面,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貧困戶抗擊風險能力較弱,常常會面臨缺資金、缺技術、缺品牌、缺產業鏈等難題。另一方面,在推動產業扶貧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經營層面的問題,比如說短期化傾向,一些地方急于求成,優先發展“短平快”產業;又如脫離群眾的傾向,一些地方貧困戶并沒有融入產業;還有一些地方不切實際造“盆景”工程,一哄而上造成市場過剩。凡此種種,無不制約著產業扶貧的推進,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讓產業扶貧取得實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開發貴在*,重在*,成敗之舉在于*。更好地推動產業扶貧落地生根,關鍵也是要抓住“*”兩個字。這就需要*對接市場。產業發展是經濟活動,要遵循市場規律,按照市場需求發展特色產業,而不是一哄而上,同時也要按照市場需求發揮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這就需要*對接群眾,形成產業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貧困戶參與生產、實現就業,才能提升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讓貧困群眾分享產業紅利。這就需要*對接特色,如洛川蘋果、贛南臍橙、定西馬鈴薯等扶貧產業發展好的地方都是緊扣“優勢”做文章的,因地制宜地選擇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才是贏得市場競爭的制勝之道。
讓貧困群眾與全國人民同步小康,這是黨和政府的莊嚴承諾。抓住“*”這個關鍵詞,更好推動產業扶貧,才能讓貧困群眾獲得持續的發展機會,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