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成熟的新鮮玉米經特殊儲存之后,通過電商向外銷售,進入12月,依舊訂單不斷。甘肅蘭州市榆中縣龍泉鄉銀川村村民張家滿介紹說,與線下售賣新鮮玉米相比,網上銷售收入翻了10倍以上。
地處甘肅中部的榆中縣東西狹長,南北群山環繞,為發揮“互聯網+”的作用,讓電商成為民眾增收致富的新利器,推動脫貧攻堅,榆中縣積極構建縣鄉村三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搭建物流配送體系,發展互聯網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升級,拓寬增收渠道,提高農民收入。
電商變潮流 農產品提升附加值
從2015年注冊成立甘肅家家滿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開始,張家滿嘗到了農村電子商務的“甜頭”。初中畢業便外出打工的他做過零工,跑過運輸。由于不能熟練操作智能手機,曾一度讓他認為電商是遙不可及且神秘的事情。
年過不惑之后,張家滿開始創業,回到生養他的黃土地,繼續和農田作物打交道。銀川村是榆中縣較為偏遠的村莊,盡管信息閉塞、經濟落后,而得天獨厚的氣候以及土壤條件使得這里種植的百合、雜糧等農作物。
因為缺乏銷售渠道,銀川村的大多數農特產品只能以低廉的價格銷售。張家滿認為,減少中間商,將農產品直接銷售到買家手中,才能真正增加收入。
先后前往廣州、北京、天津等地學習“取經”,張家滿意識到利用新媒體在網絡上宣傳家鄉的農產品,將其通過電商銷售,或許是一個打開當地農產品銷售市場的有效方法。隨著成立電商公司,注冊自己的網店,張家滿開啟了他的電商生涯。
經歷了上當受騙之后,張家滿在網上做成了*筆生意。此后,他開始在當地工信局、農業局等單位的幫助下,得到更多政策優惠和技術上的指導。“這讓我更有信心,有底氣帶動更多人發展電商。”
閉塞落后的山村借“網”出山,村民們田地里的農作物通過網絡銷售到全國各地,電商成為村里的潮流。受張家滿的影響,村民們開始按照銷售市場有計劃地種植農特產品。
“前幾年種莊稼都沒了信心,現在都忙不過來。”銀川村村民劉順民說,玉米、土豆、蠶豆等都是網上的熱銷產品,從不愿意種自家田地到租地種農產品,村里閑置的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
農家蔬菜成“網紅”走俏市場
因海拔高,屬二陰冷涼型山區,榆中縣馬坡鄉上莊村村民以種植高原夏菜為主要收入來源。成立于此的榆中縣南山蔬菜種植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化祥介紹說,該村村民種植的菜花、青筍、甘藍等蔬菜品質很高,借助電商平臺走出大山成了“網紅”。
為了更好地存儲蔬菜,張化祥引進設備,開始嘗試在基本保持蔬菜原有色澤和營養成分不變的前提下,將高原夏菜進行脫水加工之后通過網絡銷售,解決銷售過程中存在的貯藏難、運輸損耗大等問題。
借助電商銷售渠道,張化祥的企業將加工好的脫水蔬菜銷往天津、深圳等城市,并端上了*酒店的餐桌。2017年,其公司線上銷售額達到50萬元,帶動農戶人均增加純收入1500元,戶均種植增收5000元,安置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50人,實現了當地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
看著自家田地里種植的蔬菜深受消費者喜愛,當地7個村莊的50余戶農戶和張化祥的公司簽訂蔬菜訂單種植合同,因需種植,減少農戶盲目跟風種植造成的損失。
構建五大體系致力電商脫貧
榆中縣圍繞電商扶貧的發展思路,將農村電商工作與鄉村振興、田園綜合體建設、扶貧易地搬遷、全域旅游示范縣創建等工作有效結合,積極構建縣鄉村三級電商公共服務、縣域物流、公共品牌、農產品標準化、電商人才培育“五大體系”,著力破解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瓶頸。
據榆中縣官方披露,截至目前,該縣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已建成并運營,并與20多家個人網商、10多家企業網商簽訂電商孵化合作協議。同時建設縣級倉儲物流中心,配備榆中縣物流信息系統,整合榆中新遠航物流服務有限公司農村原有線路資源、開辟偏遠山區新物流線路。
為進一步凝聚產品優勢,形成扶貧合力,該縣工信局舉辦了公共品牌及城市Logo征集比賽,評選出了“興隆天下 榆味無窮”的品牌標語,并圍繞這一品牌開展品牌營銷策劃活動,榆中特色產品知名電商平臺線上扶貧館產品同期上架并開始銷售。
當地電子商務協會會長裴發鑫表示,打造區域公共品牌,讓農特產品有依托,便可以利用公共品牌更好地整合各方面的優勢資源,*化區域內產品效益,提升榆中農特產品知名度。
據了解,為了保證產品質量,嚴把公共品牌準入標準,該縣建成了農產品信息庫及特色農產品質量管理追溯供應鏈系統;建成企業信用評價制度、網貨化產品準入準出制度等。裴發鑫說,確立制度,有助于榆中農特產品利用電商走得更好、更遠。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