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糧食收割、收購、入庫之時,糧食的產量、稻米的品質、農民的收入等,成為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和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種植戶*關注的熱點。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中國特色作物栽培學發展研討會、“一帶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聯盟成立會議上了解到,目前在我國一些糧食主產區,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的高產低質情況非常嚴重,糧食生產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已制約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經營模式分散 種植業經濟效益偏低
中國工程院院士、揚州大學教授張洪程認為,針對我國糧食生產面臨的問題和壓力,必須要按照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的原則,加大作物栽培科學基礎理論研究,大力開展作物栽培工程技術創新,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生態環保綠色化,促進中國特色作物栽培科學繁榮發展,切實保障新時期我國農產品的量質安全與作物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在發展農業上,我們與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相比較,有著根本的不同。英美等國家人口少,土地面積多,都是用*的田地來種植農作物,差的田則用來發展林業。他們采取機械化作業,一年一熟的種植方式,基本不需要灌溉和大面積施肥,生產成本較低。”今年85歲的作物栽培學家凌啟鴻教授說,中國人口多,土地面積少,不少耕地是一年二熟,甚至三熟,用肥量大,整體退化嚴重。
有專家認為,在過去20多年里,一些地方為了提高糧食產量,大量消耗地下水、過度使用農藥化肥、侵占濕地和湖泊,致使農業生產系統整體功能下降。而這些長期積累產生的問題,也制約著糧食生產后勁的提升。
“長期以來,小農場糧食生產經營模式,以及田間管理缺乏標準等問題,使優質品種水稻難以規模化發展,種出來的稻谷品質不一,致使我國農業種植業經濟效益偏低。”農機專家、揚州大學張瑞宏教授說。
立足本國實際 不能盲目學習國外經驗
“要提高我國糧食供給的質量和效率,不能再僅憑傳統的生產經驗和方式,而應該吸收發達國家的先進理念、先進技術,從中國國情出發,進行反思和調整,發展資源和環境友好型農業,保持生產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平衡。”張洪程認為,要從過去單純追求糧食產出率,轉變為強調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綠色發展水平的協同提高。
凌啟鴻表示,向發達國家學習,也不能不切實際地盲目學,強行推。我國糧食耕地碎片化嚴重,完全采取發達國家機械化作業,并不符合國情。應該用已建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作物生長發育及其調控等科學理論與方法,加上新的研究成果和生產標準,指導和規范糧食生產。
“通過良種選育,我國的糧食產量和稻米品質都有了明顯提升和改善。20世紀80年代初,全國水稻平均畝產量不到300公斤;現在,平均畝產量在400公斤左右。尤其在江蘇省稻麥兩熟地區,已創出畝產超1000公斤的國際*水平。這就是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的作物栽培學理論和技術研究所帶來的變化成果。”凌啟鴻說。
推行*化生產 讓農業優質高效
“今后,農業發展的方向是‘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技術創新的方向是‘輕簡化、機械化、*化、信息化、智能化’,這些內容都很重要,但*核心的是*化要求。”凌啟鴻教授說。
張洪程告訴記者,我國從2002年,就在國際上提出“中國特色的作物栽培理論體系”,創立了作物葉齡促控模式理論,還先后建立并推廣了作物群體質量定量化調控技術以及作物設施化與工廠化栽培技術等一系列技術,這些*化的作物栽培理論和生產技術,在大面積糧食生產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但是,專家們反映,作物栽培工程技術領域的新成果、新模式,在推廣與應用上仍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糧食生產的*化、機械化、信息化程度也還偏低。專家建議,各級政府應出臺相應政策重點支持,以深入推進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高質量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