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國內綜合 > 寧夏銀川秸稈煥發新生命(圖)
寧夏銀川秸稈煥發新生命(圖)
農業網   時間:2018/12/5 13:44:00  來源:銀川晚報  閱讀數:390

秸稈

  每年豐收之后隨之而來的,是產生大量秸稈。以前,村民們為圖省事,秸桿就地焚燒是常事。焚燒秸桿產生的煙霧既破壞了大氣環境,又影響了城市形象。

  近年來,寧夏銀川市“雙管齊下”,不僅加大秸稈禁燒、問責力度,還扶持企業利用科技綜合利用秸稈,既節約了農民購買農藥化肥的成本,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秸稈回收做起創意草編

  在靈武市郝家橋鎮王家嘴村的草編園區里,村民將秸稈回收制作成草墊子、草簾子、草繩等編制工藝品,煥發出秸稈的新生命的同時,也讓村民的錢包鼓了起來。

  孫磊是該園區的經營戶之一,今年他回收了0.5萬噸秸稈原料,除了供給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2000噸秸稈用于沙漠化治理外,還制作出20萬張草簾、500萬條草袋等草制品。“秸稈原料經過工藝編制,提升了產品附加值,今年估摸著有35萬元左右收入。”孫磊笑著算了一筆賬。

  事實上,從事草編加工受益的不止孫磊一人。王家嘴村草編園區協會會長李建軍介紹,在實現秸稈綜合利用的同時,草編產業鏈上的稻草收集、運輸、加工等環節,也帶動了當地就業。據了解,在收草旺季園區基本能解決1000多人的就業問題,而這些工人大多來自移民村涇靈村以及閩寧鎮。

  “一年消耗的秸稈和廢料在20萬噸左右。”李建軍表示,目前在吳家鋪、王家嘴村、西渠村三大草編園區的帶動下,郝家橋鎮草編產業開始走向規模化發展道路,三大園區一年能消耗靈武市80%左右的水稻秸稈。

  先進工藝實現秸稈二次利用

  據了解,目前銀川市秸稈主要來源于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以及蔬菜作物收獲后廢棄物及林木樹枝、葡萄枝條等生物質秸稈。

  在靈武市欣興飼草產業有限公司,今年回收來的9萬噸秸稈、雜草,經過粉碎、攪拌、混合等工藝流程,*終被壓縮成苜蓿顆粒、秸稈顆粒、混合草顆粒等牛羊飼料,實現了秸稈二次利用。

  在永寧縣啟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秸稈和枯枝在這里又變成了一種清潔燃料——生物質壓塊和生物質顆粒燃料。公司董事長于占東介紹,公司今年已收儲3萬余噸雜草、秸稈、樹枝和廢舊木板,回收經過深加工變成生物質燃料商品,主要銷往一些食品加工廠、電廠做燃料之需。

  而在永寧縣的壹泰牧業有限公司則建設了年產10萬噸生態有機肥廠,年消納15000畝農田秸稈,制造有機肥1.5萬噸。

  目前,銀川市秸稈綜合利用主要實現了肥料化、飼料化、工業化、基料化、燃料原料化等方面的利用。據初步統計,2018年全市三大作物秸稈和雜草總量約為70.9萬噸,其中完成秸稈肥料化利用37.65萬噸,飼料化15.22萬噸,基料化1萬噸,原料化3.8萬噸,生物質化1.8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3.9%。

  嚴防焚燒 護衛銀川藍天

  在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的同時,也要嚴防秸稈焚燒。“今年禁燒有兩個重點,一是建立秸稈收儲點,第二就是整治隱患點。”銀川市農牧業局相關負責人馮偉寧介紹,目前各縣(市)區設立了秸稈雜草收儲點31個,并對全市的秸稈收儲點都進行了安全隱患整治。

  除加大巡查、督察力度,實行嚴厲的問責制度外,銀川市還制定了《銀川市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實施方案(2018—2020)》,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利用、疏堵結合、以疏為主”的原則,安排以獎代補資金400萬元,制定相應的考核細則,以鄉鎮為基礎單位,對于開展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表現較好的鄉鎮(街道辦)進行獎補。

  “下一步,我們將在持續禁燒的同時,進一步加大秸稈綜合利用的扶持力度,制作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產品,推進銀川市秸稈由禁燒治理向產業化、集約化、規模化、科技化的方向發展。”馮偉寧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wyw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