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江南“魚米之鄉”,上海人在千百年前吃的是什么米?“肯定不是現在的粳米!”上海市農科院專家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前后,上海在我國南方稻區*早實現由秈稻改種粳稻的轉變,迄今已*種植粳稻。也就是說,*近30年,上海人才開始改吃粳米,在糧食上率先從溫飽轉向對口感的追求。如今,這一趨勢蔓延至整個南方稻區。前不久,上海市農科院作物所所長、上海市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曹黎明收到來自江西、浙江、安徽等地一個個水稻生產基地的喜訊:他們試種的上海雜交粳稻新品種收割下來,產量基本達到550公斤—600公斤,比當地秈稻平均產量高出10%到20%。
稻米供給關鍵是粳稻
既好吃又高產的粳稻正在逐步取代秈稻。來自中國工程院的統計顯示,自2000年到2015年,全國人均稻米年消費總量從106.9公斤下降到99.3公斤,但粳米人均消費量卻由25.9公斤上升到36.2公斤,凈增40%。“國家糧食安全的核心是口糧,口糧供給的關鍵是稻米,稻米供給的關鍵是粳稻。”根據國家農業農村部的部署,目前,我國南方稻區正以“糧食提質增效、糧農增產增收”為目標,大力推進“秈改粳”工程,今年全國就壓縮了1000萬畝秈稻種植面積。
上海雜交粳稻品種及其配套技術體系將為全國“秈改粳”工程提供重要支撐。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在完成“秈改粳”之后,以優質粳稻為目標的種質創新層出不窮,先后推廣應用了“寒豐”“優豐”“寒優湘晴”“8優161”“申優1號”等粳稻品種,上海雜交粳稻也一直成為周邊地區優質高產粳稻生產結構調整的新品種。進入21世紀,上海市農科院專家培育的優質雜交粳稻“花優14”品種,更是以優勢強、產量高、品質好、抗性強等綜合優勢得到大面積應用,使上海雜交粳稻種植面積在全部粳稻中占比達40%左右。同期,我國粳稻區域雜交粳稻種植比例只有5%左右。
通過“基地+訂單”解決銷售問題
目前,上海專家已初步完成雜交粳稻品種的篩選,其中有兩三個品種特別適合在南方稻區進行推廣,比如“申優26”和“申優415”,在米質、成熟期、產量、抗病等方面,比之前培育的“花優14”更有優勢。首先,是米質更好,它們的各項指標都能達到一級米標準。其次,在成熟期方面,這兩個品種提前了一周左右,可以讓農民在冬季茬口安排更從容,與冬季養地的綠肥種植合理銜接。此外,在產量上,新品種受環境氣候影響更小,比“花優14”更高產更穩產。
同時,上海在雜交粳稻上積累的現代農機農藝配套栽培技術,也可以跟著品種輸出到浙江、江西、安徽等地。目前,上海雜交粳稻種植的機械化水平已超過90%,接下來將把機插秧、機直播等技術和成功經驗推廣到南方稻區。
目前,上海農業專家正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進行“申優26”等粳稻品種的試種對比,在江西全省20多個縣進行同步布點示范,取得初步成功。在安徽、浙江,則已經進行了引種登記試驗,預計明年將進行大面積推廣,未來幾年種植面積可達幾十萬畝。
“在輸出品種和技術的同時,我們還與光明米業展開緊密合作,希望通過‘基地+訂單’等方式解決粳稻銷售問題,打通整個產業鏈,以加快‘秈改粳’的進程。”曹黎明坦言,目前,上海技術團隊正在上海周邊的幾個省市進行梯度研究,未來隨著進一步往南推進,還要重點解決雜交粳稻的耐高溫問題,研究如何讓上海雜交粳稻在高溫下依然能夠很好地灌漿結實,并且保持優良的米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