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以農業文化遺產推動山區發展
以農業文化遺產推動山區發展
農業網   時間:2018/12/12 8:24:00  來源:農民日報  閱讀數:373

  自2003年開始,每年的12月11日為“國際山岳日”,今年的活動主題為“山區很重要”。

  山區很重要,因為它是我們許多人的“家園”。在我們人類所寄居的地球,陸地僅占地球表面積的29%,而山區地帶就占了陸地面積的1/6左右。全世界有10%的人口居住在山區,另外還有40%的人口居住在鄰近山區的地帶。也就是說,世界上有一半左右的人口直接或間接地依賴于山區生活。

  山區很重要,還因為它為我們提供了難以估量的生態系統服務。除了我們所熟知的礦產資源、水能資源、森林資源、草場資源等以外,山區還因為“庇護”了地球25%的陸地生物而成為生物多樣性的“寶庫”,因為為我們提供了60%-80%的淡水資源而成為地球的“水塔”,因為匯集了不同的語言、種族、宗教和信仰而成為文化多樣性*為豐富的地區,因為美麗的景觀和良好的環境而成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山區很重要,更因為山區生態系統很脆弱,生活在山區的人們普遍較為貧困。正如2017年的主題所表達的那樣,“重壓之下的山區:氣候變化,饑荒盛行,山民外遷”。山區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域,氣候變化及其所導致的氣象災害對山區的影響更為顯著。在發展中國家,山區大多數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其中有三分之一面臨糧食不安全的威脅。在我國,列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676個縣市區大部分位于山區?!吨袊r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將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作為扶貧攻堅主戰場,大多數也位于山區:六盤山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滇西邊境山區、大興安嶺南麓山區、燕山-太行山區、呂梁山區、大別山區、羅霄山區等等。

  從農業文化遺產的視角來看,山區則因為其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完善的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深厚的鄉村文化、優美的山地生態與文化景觀,而成為農業文化遺產的“寶藏”。截至目前,聯合國糧農組織所認定的54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有三分之二以上位于山區。比如我國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韓國青山島板石梯田農作系統,意大利阿西西-斯波萊托陡坡橄欖種植系統等,都是山岳型農業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

  山岳型農業文化遺產是山區世代居民適應脆弱生態環境的知識、經驗和能力的集成,蘊含著豐富的生物、技術與文化“基因”,這些彌足珍貴的遺產,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具體體現,是山區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基礎。

  我國山岳型農業文化遺產地的保護與發展,是對山區可持續發展的有益探索。利用優良的生態環境、獨特的鄉土品種、優美的山村景觀、奇特的地質地貌,以及地域特色鮮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了以農業生產為基礎,農產品加工業、食品加工業、文化創意產業、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生物資源產業等多業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開發出一批“有文化內涵的生態農產品”、功能性食品、文化產品、旅游產品,實現了資源管理、生態保育、文化傳承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種發展方式正體現了2015年和2016年宣傳主題:強化山地文化,宣傳山區產品。

  浙江青田是一個典型的山區縣,“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對其*形象的概括。具有1200多年歷史的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中國*個、世界上*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青田縣遵循“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的原則,充分利用獨特的生態與文化資源優勢,積極發展多功能農業,探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方式,為世界農業文化遺產的動態保護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如今,青田田魚已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稻魚米被推薦為世界地理信息產業大會指定用米,小舟山、龍現等地成為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旅游發展的示范點。

  過去10多年我國山岳型農業文化遺產發掘、保護與利用的經驗證明,通過系統發掘農業文化遺產,有助于人們對山區生態、文化與經濟資源的更好認識和提高山區人民的文化自信;通過有效保護農業文化遺產,有助于保護山區綠水青山的寶貴資源,促進山區生態、文化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通過科學利用農業文化遺產,有助于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持續促進山區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山區很重要,需要我們給予特別關注;山區很脆弱,需要我們特別呵護;山區要發展,需要我們探索新路徑。發掘、保護、利用、傳承農業文化遺產,無疑是一條重要的“新”路徑。

 ?。ㄩh慶文為農業農村部全球/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丁陸彬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yaolei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